分享
2015年11月16日16:13 新浪传媒

分享

  11月15日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6年战略资源推介会在北京召开,对新一年的节目、渠道和广告资源进行集中发布和推介。这是央广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吸引了来自企业、广告、传媒、学术等各界五百多人参会。央广网、央广手机电视对推介会进行了全程音视频及图文直播。

  本次推介会的主题被确定为“破茧”,分为“内容之变”、“渠道之变”、“营销之变”三个部分,力图展现这家拥有75年历史的广播媒体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和变化。作为国家电台的央广拥有哪些重量级的资源?媒体融合如何发展?将会以怎样方式参与行业竞争?这些问题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既是媒体信息,也是一个时代或地方的文化标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童趣和乡愁。推介会以极具震撼力的声音秀开场,用声音表现时间、地域,用声音回味记忆,用声音展示个人与时代的紧密关联。专为本次活动现场设计的三维立体式音响系统,尤其是遍布与会嘉宾脚下的150个顶级专业音箱,让大家仿佛置身海洋、置身天空、置身森林,感受前所未有的声音魅力。作为声音领域的领导者,央广试图在用眼过度、视觉疲劳的时代,重新唤起人们对声音的重视,重新开发和利用耳朵。会场设置的巨型高清电子屏和展示受众到达数据的地毯式屏幕,为与会嘉宾带来无穷的空间感,也展现了央广不止声音的实力与抱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在推介会上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概括为中央媒体、声音媒体、新型媒体。首先,“中央”二字体现的是权威性和辐射力。央广拥有17套广播节目,每天总播出时长超过350个小时,拥有7亿人次的听众规模;第二,广播借由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平台的回归,让人们用耳朵寻找最初最本真的快乐与美好成为新的选项,阎晓明称“一个属于声音的时代正在来临”;第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除了传统广播之外,央广还拥有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号、互联网电视等全媒体布局,既有“互联网+”,更着力于“+互联网”,用传统广播覆盖区域,用新媒体覆盖不同人群。央广正在探索自己的新型广播、融合发展之路。

  推介会首次以“排行榜”的形式发布了央广最具价值的十大黄金资源,分别是最独家贴身时政、最快速应急平台、最强力舆论监督、最精准热点追击、最极致新闻生产、最深厚声音典藏、最个性品牌窗口、最新锐自媒矩阵、最聚力华语联盟、最多元海量受众。

  201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以时间、事件、主持人、时政、服务、声音、专栏、新媒体、应急广播、舆论监督等多个轴线为核心,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媒体产品。

  央广还首次以大数据为基础,介绍了自己在渠道扩张方面的动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以《在这里连接中国》做了分享,发布了央广2016年平台建设的七项重大举措,分别是:建设中华声音库;上线全民参与式的新闻客户端——“央广新闻”;与上海市政府、中国移动联手打造中国最大的4G手机音频集成播控平台;增加经济之声、音乐之声30个以上城市的调频覆盖;高速交通广播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及京港澳高速全线;配合国家战略,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广播、长江之声水上广播和“一带一路”广播协作网;为合作伙伴推出全生态营销产品线,包括全渠道组合式产品、全用户组合式产品、全内容植入式产品、全品牌组合式产品。

  2016年央广的营销政策也将发生很大变化。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介绍:央广各内容产品与营销将深度融合,央广的广告营销将实现三个打通:内容生产与营销流程的打通、广告资源平台的打通、广告营销团队的打通。新的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推出八大广告产品系:高端产品系、生物钟产品系、全媒体产品系、路上产品系、互动产品系、粉丝产品系、分众产品系、活动产品系。在此基础上,营销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模式、营销服务等四个方面全面升级。

  推介会上,财经评论人吴伯凡、小米副总裁陈彤和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也先后登场,讲述他们的广播故事和央广情缘。吴伯凡回忆了20年前接受央广采访的一段难忘经历;陈彤介绍了小米在互联网电视等领域与央广的合作;降彩石则介绍了人保财险将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应急保险服务包项目及建设遍布全国的应急信息采集点的规划。

  节目主持人王冠、海阳也亮相推介会,其生动流畅的表达、机智幽默的谈吐引得场上笑声连连、掌声阵阵,充分展现了央广主持人的非凡魅力。

  正如台长阎晓明在推介会上所说,“数年织茧,一朝成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央广愿在“破茧”之旅中,与各方携手共进,努力成蝶,并产生蝴蝶效应,为改革助力,为发展助力,为中国助力!

相关阅读

大学里党委与行政的二元权力

虽为二元领导,但“二元”的权力并不均等。高校中的大量“人事”故事,都和这种二元格局有关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则领导者不负责,二则以党干政。

科学界如何面对"我们恨化学"

科学是求真的学问,自有其力量,不应惧怕批评、质疑甚至谩骂,就像历史不曾惧怕宗教、政治和传统的霸权一样。科学共同体对待公众对科学的批评,不能走当年宗教裁判、剥夺科学自由发声的老路。科学共同体面对公众批评的容忍度,不妨更大一点。

美国该为“圣战主义”负责吗

美国人一面高喊“反恐战争”,另一面却使“圣战主义”愈演愈烈,两者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表面上的矛盾感到困惑。

有一种恶俗叫中国式闹洞房

国人办喜事历来好面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面对如此恶俗的做法时,应该要三思而后行,物极必反,与喜事欢庆的意义实在大相径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糟粕的要抛弃,优秀的要传承。

  • 卢麒元:土耳其之凶狠非同寻常
  • 中小学生每天作业3小时反讽了谁
  • 周作人研究为什么曾经是研究禁区?
  • 村上春树的成长爱情小说是怎么写的?
  • 谭飞:心中年度最佳《火星救援》
  • 山佳崔:亲吻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 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