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高消费非典型调查思考:再富不要富孩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3日11:40 中国新闻网 | ||||
坐在广州的公交车上,无意间瞥见一辆白色私牌号本田雅阁,副驾驶的座位上放着一个FLA的新款运动型书包,而驾车者竟是穿着校服的孩子,看上去不超过17岁…… 一位做了小学班主任的朋友告诉记者,几日前班里有个顽皮的孩子放学后敲开她的办公室,从书包里掏出一盒东西说是“老窦送老师的小礼物。”朋友拆开来———是一部带摄像头的三星手机。当即便重新包好叫孩子带回去,且告之明日唤家长来学校“聊聊天”。朋友 记者拟了一份有关儿童高消费的调查问卷,请那位班主任朋友做课前调查,得到的答案是:在这个小学5年级的班级里,全班47人中,知道一部分高档品牌名称及价位的有39人,正在使用一部分高档品牌产品的有15人;每周零用钱在50元以上的有17人,100元以上的有10人;知道市内高档消费场所的有45人,有过高档场所消费经历、并熟稔其中消费规则的有40人…… 时间:5月18日 星期六10:00AM 地点:北京路广百 对象:持卡消费族 主题:持卡消费 在上午10点至11点这个时段里,记者在广百7F运动区一个收银台共“等”来6个刷卡的孩子,其中3名有家长陪护,2名和同学一起来的,1名是只身前来,交卡、输码、签名……业务操作熟练得很。 一位在耐克柜台前帮孩子挑好一双标价780元的钉子鞋的妈妈告诉记者:儿子今年读初一,小学时就是校足球队的“种子射门手”,听说考重点高中时体优生可以加分,所以孩子的这个长项妈妈一直很支持。儿子平均每月穿烂一双鞋,起初只买100多块的,可后来儿子就不乐意了———球队里好多同学都穿名牌,1000多一双的鞋、2000多一套的运动服,把自己显得逊色不少;还有质量,便宜的球衣不透汗、便宜的球鞋跑不了多远就磨坏了……妈妈便接受了儿子的意见,由他自己挑选,再“上报审批”。几次下来感觉儿子的眼光不错,就全权由他自己作主———给他一张卡,定期存些钱进去,既给孩子独立支配钱的自由,又可以凭存折控制孩子的消费能力。 妈妈还说,自己和老公的收入在广州算是中等水平,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却是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13、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投资”的时候,既然给了他生命,就不能让他有所抱怨。 一位同时拥有牡丹、金穗两张卡的女学生向记者炫耀———A卡是爸妈定期给自己的可支配用,B卡则是“小金库”,她每月都重复着从A卡提款存进B卡的过程。这样一旦有什么不想告诉家人的“重大开销”,也可以瞒天过海(现在的孩子IQ真的是越来越高了)。至于平时开销,她个人认为也不是很大,无非买买杂志、CD、公仔和新兴文具(如果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都由家长买单的话,这样的开销真的不算大),女孩子爱吃零食,通常她都是每周约几个同学一起去超市采购下周可能会消耗掉的东西,然后刷卡结账,这样不用担心找假钞或者没零钱,也会有一张购物清单给自己明细。 记者发现,许多年轻爸妈都觉得孩子持卡就像中小学生性教育一样,只是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并非不可行。不过有教育专家认为:“发工资”般地给孩子零用钱也要讲究规矩,例如告诉他们在家里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有多少“保底家用”,在学校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争取更多的奖励……这样,当他们看到卡上数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辛苦,就会自然而然节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销,而不是绞尽脑汁地要钱花。 时间:5月18日 星期日10:00PM 地点:东风东路荷里活东迪吧 对象:蹦迪的少男少女 主题:刺激消费 他们一共有6个人,最大的17岁了,最小的只有13岁,不过如果他们不开口,真的很难从外表推断他们的年龄。 文文是其中唯一的女孩子,今年14岁,正在读初一,身高却178cm,去年在三亚举办的内衣模特总决赛中获最佳表现奖。她经常化妆,“应酬”时会喝红酒,告诉别人自己的三围时还很骄傲,她懂得用高档服装和香水来提升自己的“女人味”…… 阿明是他们中最大的,爸爸在加拿大工作,妈妈去年也过去了,现在他和奶奶一起住,他说等年中拿下了初中文凭就去国外继续念书。其余4个男孩子家庭都和他差不多,他们是在新东方英语学校认识的,年龄相仿又谈得来就经常出来玩玩。这几个孩子统统都有手机,其中5部是彩屏。每个周末,蹦迪、泡吧、K歌、去游乐园等都是固定节目,大家轮流作东,把这称为“社会实践”。“国外的教育体制和国内不一样,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孩子接触成人世界多一些,就认为他们学坏了、变质了。我们也没有去偷去抢,我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享受一下生活,没有必要拿大道理过来压人吧?况且,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有人需要加倍努力,有人只需要一点点———李嘉诚是成功的,李泽楷也不能算做失败吧?”阿明娴熟地燃一棵“骆驼”侃侃而谈。 也许他们当真已经预见了灿烂的明天,所以才会消费得这么狂、这么拽、这么理直气壮放得开。想必也一定会有很多“能力”所不及的孩子非常艳羡这种神仙般的滋润生活。可是,倘若有一天他们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他们还会嚣张地享受么?他们过得惯普通人的日子么?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成人化的大起大落么?此题无解。 时间:5月19日 星期一11:00AM 地点:荔湾区第35中学 对象: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主题:人情消费 记者请第35中学的大队部帮忙,做了个该校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存款调查,调查得知:近一半的学生有属于个人的银行存款,有存款的学生中:500元以下的占34%,500———1000元的占54%,2000以上的占12%……当问到“最高的多少钱?”时,无人回答,不过有人抿着嘴鬼鬼地笑。 那么有了钱的孩子们,他们最大的开销在哪里呢?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人情消费。 人民南路上的某家中档酒楼里,十几个小学毕业的同学会竟然为一顿饭花去1000多元,赴宴的同学实行AA制,每人出资100元。一个初中女生提前发布自己过生日的消息,同学们送来的礼物包罗万象:双层蛋糕、进口护肤品、名牌运动包、健身卡……一些孩子把过生日来祝贺同学的多少、收礼物的轻重作为衡量自己有没有“面子”的标准。虚荣心促使他们在同学的生日时进行“感情投资”,以期自己过生日时得到更多的回报。 孩子的人情消费热不是孤立的,它与家庭、社会的人情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教育专家担忧地说,过早地让孩子涉及到世俗的东西,孩子就会变得自私、拜金、唯利是图。记者那位班主任朋友说,如果她当初欣然收下了学生送给自己的手机,那么想必定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钱能通神”的永久记忆,而且日后“礼上往来”,进而不尊重师长…… 记者还是想套用一句人们熟知的话来做总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要富孩子。(来源:新闻周刊 作者:高雅楠)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