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还是自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1日02:01 青年参考 | |
按照萧伯纳“所有进步都意味着与社会的战争”的逻辑,思维的更新就更意味着与传统的战斗。对于背负着5000年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这场战斗要更艰苦些。 说到传统,我担心的不是它对咱们的负面禁锢,而是我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自豪乃至迷恋,它像一个黑洞,你一不留神就被它吸了去而不知身处。这一点,人在海外的感受更明显,那种自豪感在膨胀的时候,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真真切切地横亘在我们与异 在康奈尔,我曾选修了一门政府系的课程,叫《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是阅读量极大的讨论课,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即便如此,我在潜意识里还是期待着探囊取物,毕竟它讲的是自己国家的事。 我是带着咱中国人的民族自豪走进课堂的。我和其他几个中国学生总是下意识地坐在一起,与政府系的学生隔桌而坐。不知是不是这种心理暗示的缘故,一遇到中美双方对话,我就忍不住要涌起“用血肉铸起我们新的长城”般的斗志。 有一次,讨论中国盛行的关系学,才第一次发现中国人的“关系学”在英语里,至少在政治学语境里是毋庸翻译的,足见其影响力。还没等我为之自豪,却在他们师生的言辞里听出了轻薄的意思,好像我们礼仪之邦的人际关系无不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暗藏功利,我几乎要拍案而起了,居然还比旁边英语科班出身的一位同胞迟了些。随后,交火激烈起来,我语言上不占优势,插不上话,只好抱臂一旁,不时以摇头冷笑助阵,心想,俺祖上请客送礼的时候你们这帮蛮夷之后还不知在哪儿呢!这么一想,气倒是顺了,可此后我连为了得印象分而积极发言的心气都没了。 我之所以说要警惕这种“上下五千年”的自豪感,还因为我们的落足往往更容易发生在别人赞美咱们的传统时,这是在你浑然不觉时发生的,反而比刚刚说到的防卫性的自豪感更具杀伤力。 一次带父母出游,路过肯塔基州,到了一处据说是一位开国英雄的故居,不过是一栋两层小楼,里面摆放了些简单的起居家什。带我们参观的老人爱指着些小物件说,别小看了它们,可都是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爸听了忍不住笑,老妈不懂英语,我们就翻译给她听,她也忍不住笑。美国人听出了门道,就说,当然,这样的古董在你们中国人家里大概比比皆是。对这样的奉承总不能说不吧,除了不置可否地笑笑,我在脑子里还真快速地搜寻了一下,却也没想起在自己家里曾亲密接触过什么祖上传下来的物件。从故居出来,老爸心疼地说:“花了几十美金,就看了这些破烂儿。”老妈倒是想得开:“没白来,至少知道跟他们比,咱还有几件文物呢。”听那口气,难道家里的旮旯里还藏着我祖祖姥姥的绣花鞋不成? 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在中国呆过几年,还专门到街头餐馆里洗过碗,说是为了弄清他爱吃的川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在我们平常的交谈中,我不时得动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罩得住他,他一听不懂了,就嘟囔说:“你背后又没有5000年的历史。”我恼了,就说,你这人怎么这么较劲,5000年历史不是明摆着吗,又不是我编来唬你的?他居然也振振有辞,反问我:“你就没想过你为什么张口闭口总要提你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吗?你这究竟是自豪还是自卑?”我当时被气得鼓鼓的,可事后一细想,也不无道理。 传统这东西就好比庐山,人在山中时,总是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走出国门,在与其它文化的碰撞中,重新审视传统、修正心态。 我在巴黎参观卢浮宫时,见到了广场上的那颗举世闻名的“钻石”。我把它近看远看白天看晚上看看了个够。在那么要害的地方能如此标新立异,得有多大的勇气和自信!有此胆识的大师贝聿铭是华裔,与“上下五千年”不只是有染,苏州狮子林还曾是他家的后花园,这更让我佩服他吐故纳新的魄力。那时候,我就想,今后我一定要带女儿来见识这颗钻石———要教咱们中国孩子领会传统与创新,在我看来,那是再理想不过的活教材了。到时候,我还要用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来启发她:“与其看见一条道就往上走,不如去那没路的地方踩出条新路来。”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