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档案首次解密 借阅者需提前20天申请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01:32 北京娱乐信报 |
借阅者需提前20天申请今明两年内开放第二批外交档案 信报记者 刘志坚/摄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起前夕,解放军炮兵与“紫石英”号等英国军舰发生了数起炮战。图为被我解放军击伤后搁浅的“紫石英”号。 包括大量珍贵外交史料在内的近万份外交档案将首次对外开放。该消息出来后备受关注。昨日,外交部档案馆廉正保馆长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透露了不少重要信息。据了解,1月16日,中国外交部举行了“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揭牌仪式,标志着外交部保存的、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外交档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 万份档案首先开放 据廉正保馆长介绍,首批开放的是外交部1949-1955年间形成的档案,约有上万份。这批档案主要反映建国初期中国对外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同外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在多边外交领域我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席位、参加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情况,以及领事、礼宾、条约法律等业务工作内容的文件材料。这批档案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国内外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实践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及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包括“暗杀周总理”等事件 首先对外开放的这批档案中有哪些重要内容呢?廉馆长说,应该说每份档案都很重要,其中很多以前是绝对保密的。 廉馆长向记者举了“紫石英”号事件和“克什米尔”事件等几个例子。他说,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起前夕,解放军炮兵与“紫石英”号等英国军舰发生了数起炮战,并将“紫石英”号击伤,产生了当时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很多人对此事很熟悉,媒体也作过报道,但事件的详细经过及背后的外交故事鲜有人知,此次对外开放的档案中就有关于此事的外交档案,“那才是最权威、最真实的。” 由蒋介石集团策划制造的、以暗杀周总理为目的的著名“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经过,世人知之甚少,首批开放的档案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此外,著名的“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有关档案肯定会吸引不少人。 需提前20天进行申请 据了解,外交档案开放对象为中国公民和组织,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外国组织和个人。借阅者需通过预约申请方式,提前向外交部档案馆提出申请,接到确认通知后,即可前往阅览。 廉馆长特别表示,已经通知借阅者需提前20个工作日进行申请,规定提前申请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借阅人流过于集中现象,如果情况允许,也许借阅者在提出申请后两三天即可前往阅览,具体时间要视情况而定,并非一定要满20天后才可以阅览。 更多档案将不断开放 廉馆长透露,1949年至1955年的外交档案大概有1万卷,根据中国国情,经过解密、鉴定、整理,大约有3000卷可以对外开放,开放率在30%左右。这3000卷经过分化,整理成大约近万份,已编进“开放档案借阅管理系统”。 对于开放率,廉馆长说,世界各国档案开放率不尽相同,像美国1975年以前的档案95%对外开放,俄罗斯的开放率大约在80%至90%,而日本已经分13批对1976年以前的档案采取了开放措施。中国目前大约开放了30%,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档案被公开。他透露,估计今明两年内,第二批外交档案将对外开放,主要是1956年至1960年之间的,总数大约是8000卷。 他表示,根据中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可对外开放,也就是说1974年以前的都可以对外开放,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有关档案将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 廉馆长解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是指“符合国家利益、保守国家机密、无损国家安全、不涉个人隐私等”。 几位外长倾注大量心血 廉馆长说,“对社会开放新中国外交档案是新的突破,这项工作得到了钱其琛、唐家璇、李肇星等领导的重视、关心,没有他们的支持,这项工作可能会推迟很久。” 1998年到国外了解档案开放情况;1999年外交部成立“开放档案鉴定小组”;组织离退休外交官解密、鉴定有关档案;小组审核、向党中央国务院报批;专门聘请7个离退休大使复审……廉馆长说,为了使社会早日见到首批档案,外交部上上下下为此精心准备了四年多。 总理作风让工作人员感动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环境艰难,从很多档案都可看得出来,现在的年轻人通过这些档案,可以体会到老一辈领导人为共和国拼外交的感人精神,触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廉馆长说。 他说,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日内瓦会议”有关文件时,看到了周总理当年参加中国代表团内部会议的一份总结手稿,手稿中有一段总理对自己工作不足的自我批评,周总理民主的工作作风让后人感动。 信报记者 陈峰 历史镜头 这两件事的详细档案都在对外开放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