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 > 正文

邓小平理论在苏南的成功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09:31 扬子晚报

  小康社会是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概括,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12月6日,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第一次使用“小康”概念来概括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小平同志把实现“小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为在我国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特别是1983年春天,小平同志在苏州视察调研时,赞扬了江苏用6年时间实现翻一番的成绩,充分肯定了苏州实现小康的6个方面的成绩,并由衷地赞叹:“这几条就了不起呀!”“翻两番有希望”,“小康有希望”。后来,小平同志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小康社会思想包含着小平同志对苏南实践经验的思考、总结与提升,而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又是对小平同志小康社会思想的最好验证。

  一、邓小平理论在苏南成功实践的基本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不仅在80年代创造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之路。2003年,苏南以占全国0.3%%的土地、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7%%的GDP、7.1%%的固定资产投资、12.1%%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4。如果将苏南放在江苏以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间进行排序,那么,2003年苏南的GDP位居第4,仅次于广东、山东、浙江;进出口位居第3,仅次于广东、上海;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皆居第2位,仅次于广东。2007年前苏南将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观苏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人民创造性地采取了物资协作的方式解决了社队工业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南人民利用双轨制中的市场调节机制,一方面采取与内地进行物资协作的方式解决了社队工业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上海和本地区大中城市的技术和人才吸收到乡镇企业,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以“四千四万”的精神迅速在全国打开市场,带动了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小平同志将80年代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形容为“异军突起”,不仅充分肯定了苏南人民创造性地发展乡镇企业的巨大功绩,而且极大地鼓舞了苏南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在这一时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苏南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而且“以工建农”、“以工建镇”,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出现了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独特景观。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同步提升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沿海开放战略。苏南乡镇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利用滨江沿海的区位优势,外贸、外资、外经一齐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实现了以外向为特征的第二次异军突起。1992年初,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要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当比全国平均速度快”。苏南人民深刻理解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及时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呼应、相对接,先后建立起了大批各类开发园区,并迅速将开发园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苏南的开发园区不仅是直接引进国际工业资本、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基地和载体,而且是融入当地城镇体系的新城区。随着开发区的发育成长,也随着市县(市)按开发区功能建设和管理的各类工业小区的兴起,苏南出现了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同步提升的新变化。

  (三)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经济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

  本世纪初,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新一轮国际产业的大分工,出现了以国际产业大转移为特征的世界产业布局的重新整合。苏南各市以构建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亲商、安商、富商”为理念,充分发挥建设园区经济的丰富经验,为国际产业资本的整体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投资热土。党的十六大系统地总结了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2003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苏南各市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潜心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同时,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大量转移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强化城市的现代功能,大力加强都市圈建设,将苏南带入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城乡一体化新时期。

  二、苏南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

  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苏南人民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独具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径。

  (一)城乡联动的工业化之路

  苏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引擎的,而苏南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农村工业加速发展为特征、城乡工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工业是在近代民族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因而发展缓慢;而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工业的主力军,它们凭借着直接面向市场、“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期,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都进入了调整阶段。一方面,城市工业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外资、民资大量注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工业的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改组工作的顺利推进,农村工业也基本实现了民营化、股份化、外向化,并逐步向园区集中,从而与城市工业融合发展。目前,苏南地区正在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逐步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苏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苏南这一工业化路径不仅是苏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为本地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之路

  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是苏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一大特色。苏南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但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苏南一直在“外”字上做文章,坚持“两头在外”,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主要是利用外部技术和市场,将上海和附近大中城市的技术、人才与自身良好的社队企业基础相结合,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成功地为农村工业进行了初期的资本积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们主要是利用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农村工业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主要是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本,通过开发区引进外资,奠定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格局;本世纪初,他们主要是主动承接国际产业的整体转移,着力打造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从而迅速提高了经济国际化水平。目前,苏南地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以外贸引外资、靠外资促外贸、外贸与外资带外经,“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全面介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已经确立。可以说,苏南地区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成功典范。

  (三)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

  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园区经济的蓬勃兴起,园区经济已经成为苏南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南城乡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分散经营的工业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发挥集约优势、争取优惠政策,苏南把开发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家,省级港口开发区、特色工业开发区、农业综合性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38家,其中苏州、无锡、南京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外资企业的大量进驻,使得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各类企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得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产业高地;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园区成为苏南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大量入驻为标志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使得园区正在成为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所以,蓬勃发展的各类园区已经成为集中展示苏南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四)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化之路

  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城市化,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建设;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城乡壁垒逐渐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加快,苏南地区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2002年苏南的城市规划开始了大调整,南京市城市规划面积占到南京市地域总面积的71%%以上,首次超过了农村地域;无锡市周边13个小城镇并入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小城镇;苏州市在中心城市扩容增量的同时,张家港、常熟、昆山等群城并起,形成了南接太湖、北临长江、环绕大上海的新兴城市群。苏南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为苏南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空间。

  (五)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

  苏南的县域经济是独具活力和特色的,他们在创新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形成了一条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前10位中,苏南就占了6席,其中的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通常被称为“苏南四小龙”,其经济特色和发展经验分别被誉为“江阴现象”、常熟“富民兴市”、“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江阴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三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且拥有14家上市公司,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常熟多年来始终坚持富民为本的宗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累计数、注册资本金、固定资产投入等多项指标均居江苏第一。张家港经济发展的特色又被称为“赶超经济”,2003年人均GDP达到5.55万元(合6700美元)。昆山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费举办开发区以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台资的总量至少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和协调发展是苏南全面繁荣的一大亮点。

  (六)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富民之路

  长期以来,苏南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苏南不仅一直保持着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2002年,苏南五市人均GDP为3470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3.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5元,是全国的1.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是全国的2.14倍。与此同时,苏南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苏锡常90%%以上的乡镇为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苏南基础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了幼儿园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了30%%,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也已基本形成;苏南的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苏南的文化网络健全完善、文化活动特色鲜明、文化品牌优势凸显、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苏南的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人口预期寿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说,全面发展是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邓小平理论在苏南成功实践的深刻启示

  苏南之所以能够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牢记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谆谆告诫,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综观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历程,可以进一步得到如下启示: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探索发展道路的创新、演进

  苏南每前进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首先是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次是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开创了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再就是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取得了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苏南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苏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苏南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苏南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都逐渐显示出了缺陷。苏南人没有被原有的模式所束缚,他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从90年代起就对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苏南模式也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演进,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国际化为龙头、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小平同志多次路过南京时对江苏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过“机会不多的,机会难得呀!……要发奋搞建设”、“江苏要比全国平均速度快”,这给予了苏南人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苏南人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把率先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导向,认真捕捉每一个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从而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苏南,“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三句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以贯之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他们先后抓住了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浦东开发开放、国际产业转移三次重大战略机遇,从而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苏南能够率先发展的核心经验。

  (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苏南人民不断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一系列调查和分析表明,苏南的发展不单是城市的发展,而是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不只是个别地区的发展,而是整个苏南各县域经济的全面竞相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苏南的经验还表明,只有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只有在对外开放中将国外生产要素和国际市场与本地的经济特点与产业优势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苏南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没有放弃农业,在城市扩张的同时没有忘记农村,在社会繁荣的同时没有忘记农民。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南就率先提出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口号,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率先从县域范围内开始第一个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第一个在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苏南加快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包括创建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推行绿色行政、发展循环经济等很多有益的经验。

  (四)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是小平同志提出的治国方针,又是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应用。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各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两手抓不动摇。以人为本、社会昌明、政治清明、富足安康是苏南人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他们不仅十分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政治的进步。他们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繁荣城乡经济;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同时,以建设文明法治城市为目标,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苏南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文明的发展。如果只抓经济,那么苏南决不是今天的苏南,苏南也决不会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课题主持人:王霞林(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 课题组成员:顾松年 沈立人 何干强 冒名芳 黄胜平 征汉文 高峰 曹宝明 本报告执笔人:曹宝明(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新华日报)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