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班长忆挺进大别山: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04:02 北京晨报 | |||||||||
经典见证 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口述人:张玉祥 (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四二八团九连三排一班长)
口述时间:2004年8月3日 口述地点:湖北黄冈罗田县 见证背景: 张玉祥1947年带着民兵老乡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参加了羊山战斗、渡汝河、转战大别山等战役,解放后定居在大别山深处的罗田县。 “这次渡过来就不回去了” 我1939年开始搞地下工作,1947年带着邯郸家乡的民兵参加了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从此在大别山扎了根,这一扎就是一辈子。 我们早先在黄河北面打游击,经常渡过黄河打几仗,然后再撤回河北,1947年6月30日,我们又打到了黄河南。到了南边以后,开始一直以为还像前几次一样,还会回到河北面去。直到刘伯承和邓小平给我们讲了一次话,我们才彻底明白中央的意图。当时小平说,“我们这个地区就像挑着扁担,一头是山东,一头是陕北,我们这次渡河就是要缓解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压力,这次渡过来就不回去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就要在河南与敌人周旋了。”后来我知道,敌人也没料到我们这次要往南打。我只见到过三次邓小平,这次讲话是第一次。 说起那次渡河的艰险,我仍然记忆犹新,前几次渡河打游击都没有遇到敌人的主力大军,那一次渡河很艰难,当时蒋介石的军队来阻击我们,我们这边是很多人同时渡河,后来知道有12万!我记得,当时大船小船都用上了,还是不够用,后来有老百姓拆了自己家里的门板当船,还有的“船”就是砍了几棵树,拿绳子绑在一起,那上面能搭十几个人哩!我们一边渡河,还要一边开枪回击,因为当时的敌人是占据了两个方向朝我们射击,整整一个晚上,我们才渡过去。 “决不允许侵犯群众” 渡过黄河之后,我们在羊山打了一场胜仗,歼敌两个师。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了个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我听团长讲,邓小平强调了三点:一是一切工作要服从战略进攻任务的要求,要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二要避免与敌人主力纠缠,千方百计直奔大别山腹地,他说了句话叫“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第三点强调的是教育部队严格遵守党的政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有一个警卫团四连的副连长,就是因为没遵守纪律,被军法判处了死刑。那年到了大别山,部队路过黄冈,当地店铺的店主不了解部队的情况,全都跑了。邓小平走到镇里,发现该连长的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按军法该判死刑,当时有人求情说这个连长立过战功,不该为这么点小事判死刑,但小平说,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军阀队伍最大的区别就是纪律严明,决不允许侵犯群众。最后还是枪毙了,执行枪决那天,我第二次见到了邓小平。我们在大别山一直呆到解放,别提多艰苦了。但是因为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些人才熬到了解放。 “他带来了自己缝补的棉衣” 我们刚到大别山的时候已经入冬了,山里很冷,但部队的粮食、被服、弹药等物资十分紧缺。从司令员、政委到普通战士,身上穿的都还是单衣,睡觉盖的只有毯子和夹被。为了缓解党中央的压力,野战军决定自己动手,解决全军寒衣。 可在这穷山沟里,哪儿来那么多布匹啊?就是棉花也少啊。老百姓要给我们部队棉花,邓小平指示说要跟老百姓借棉花,都得打借条。后来解放了,那个地区的政府凭当年的借条给农民换钱。我们野战军所有人都是自己动手纺棉花,刘伯承和邓小平告诉大家,没有工具,可以用树枝弹棉花。我第三次见到邓小平时,他正在示范如何弹棉花。为了教我们弹棉花,他带着警卫团的领导亲自下到了基层营部,他到我们这儿来,带来了自己缝补的一件棉衣,让我们试着穿穿,他说这件衣服是他缝的“工艺品”,穿上他那件衣服,感觉挺暖和的。晨报记者王大鹏 邓小平军事思想已经成熟 挺进大别山、坚持根据地斗争说明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已经成熟,并且十分前瞻,这件事是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一大转折点。 战略进攻:打得蒋介石猝不及防 刘邓大军的战略进攻是大胆的、独特的,有着明显的几个特点。 其一,它是主动进攻与被迫应对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早在1947年初,中共中央就确定了战略反攻的意向;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在1947年春向陕北和山东发动了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战略进攻恰到好处。 其二,它是在敌人仍然占优势的情况下,直接由战略防御转入到战略反攻,中间没有经过战略相持阶段,因而这种大局出击具有很大的突然性,打了蒋介石一个猝不及防。其三,这次战略进攻不是战线的依次推移,而是几支大部队离开根据地的无后方作战行动,同时又是大规模外线歼敌与大规模内线反攻的有机结合,所以从根本上打乱了敌人的整个战略部署。 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实现了将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总意图。占领大别山,无异于往国民党蒋介石心腹中插入一柄利剑。邓小平自己也曾说过,“我们反攻之后,大别山代替了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是敌人兵力最集中的战场。” 同时,它也开创了一个拥有四千五百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把蒋介石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他的“十字架”(刘伯承语),成为解放军向东、向西、向南进攻的基地,进而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至解放全中国。晨报记者王大鹏 经典语录: “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 ——1989年11月邓小平与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的谈话 经典回忆1947千里跃进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占领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到陕北大山中。5月,中央决定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组成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中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6月30日夜,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住在大别山常想起刘邓 张玉祥是河北邯郸人,从1947年起到了大别山就再没离开过,现在他说话时操着一口湖北口音。他说,刘伯承率领部分纵队离开大别山到了淮西以后,邓小平仍然留在大别山指挥战斗。当时,驻扎下来成了非常困难的事。 有人比喻,大别山解放区的创立是在中央解放区遭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刘邓大军主动进攻的结果,虽然危险,但是刘邓大军的战士们扛了下来。邓小平说过一句话,“全国解放区要互相支援,能在大别山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张玉祥坚持了下来,并且在那里呆了半个多世纪。他说,大别山现在是他的家,“住在大别山能常常让我想起刘邓大军。”晨报记者王大鹏 经典花絮:刘邓友谊半个世纪 “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委,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个人的心里,也觉得难以分开。”这是1986年10月邓小平为刘伯承写的悼词,朴实无华的悼文记录了两人半个世纪的友谊…… 练习书法:临摹刘伯承 邓小平比刘伯承小十二岁,他把刘伯承当作兄长一样看待。两人兴趣迥异,只有在书法方面,两人爱好相同。 刘伯承写得一手好字,平日里邓小平就将他的字帖、拓本拿来琢磨,还经常临摹刘伯承的手迹。经过一段时间,邓小平的书法愈发接近刘伯承的风格了。邓小平高兴起来,逢人就说,“我练的是‘刘体’,这可是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等名家之大成啊。” “朴方”名字:出自刘伯承 1945年10月,平汉战役前夕,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居住在涉县赤岸村。那时刘伯承的大儿子已七岁,起名刘太行,邓小平的大儿子也快两岁了,还没起名,因为长得胖,大家都叫他“胖胖”。 一日,卓琳对邓小平说,“咱们孩子都快两岁了,该给孩子起个名字了!”邓小平想了想,说:“胖胖也出生在太行,我们叫他邓太行吧。” “不能都叫‘太行’啊。”卓琳不同意,转身对刘伯承说,“司令员,你的儿子占了我们的名字,你得给胖胖起个名!” 刘伯承把胖胖叫到跟前,怜爱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我刚才练书法,写了朴实方正四个字,胖胖生得正是朴实方正,就叫‘朴方’好不好?” 邓小平夫妻异口同声高兴地说:“太好了。朴方,快谢谢刘伯伯。”正在一旁玩耍的刘太行看见后,跑上前去,按着胖胖的头向他爸爸行了个礼,引得满院子的人都笑了,从此,“胖胖”就叫邓朴方了。晨报记者王大鹏/整理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