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民工娃的“老师妈妈” 接受外来生学校推出帮扶举措(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04:18 青岛新闻网 | ||
记者昨探访发现市南实验二小、北京路小学等接受外来子女的学校均推出帮扶举措 核心提示 早报同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发起“寻找生活困难的民工子女”公益助学活动后,引起社会各界对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的关注。岛城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生活得怎么样?昨天,记者同“市希望办”人员一起,前往我市部分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探访发现,各校都出台了帮扶举措。 外来后进生一年变优秀 昨天,记者和“市希望办”人员刚进入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就看到学校在教学楼门口醒目位置贴出了“希望工程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公示表”,上面有近40名学生的名字。第三节课下课后,记者见到了名单上的二年级小学生杨路瑜。 杨路瑜今年9岁。跟爸爸妈妈到青岛谋生前,在妈妈的老家聊城茌平县正读一年级。转学来青岛上二年级时,她发现跟不上这里的进度,从一年级重新读起。但小路瑜的成绩很快就追了上来,上学期小路瑜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成绩都是优秀。 校长结对子帮扶特困生 杨路瑜告诉记者,她父亲杨克庆在青岛火车站做清洁工作,母亲张桂云在火车站附近一家宾馆打工。“今年6月份,爸爸踩着梯子清洗火车车厢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滑了下来,摔伤了脚,这两天刚刚能走路。”小路瑜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家里生活主要靠妈妈打工赚来的钱。 小路瑜告诉记者,学校发起了“师爱助你成长”活动,老师与像她这样的外来娃,结成帮扶对子,她的帮扶老师就是张卫青校长。“上学期学校组织学计算机,需要交100元学费,我们家交不起,学校就免了我的学费。”小路瑜还告诉记者,今年教师节期间,班主任严老师还把很多小朋友送的鲜花、圣诞老人等小礼物都转送给她呢。 提醒 获资助的特困民工娃须符合下列几项条件: 父母或其中一人在青务工,农业户口;随父母进青,在青岛的公立或民办小学就读的小学适龄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有固定的居所,在青岛居住一年以上;家庭没有一年内让学生转学的计划。品学兼优的农民工子女优先。请符合以上受助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家长,与子女所在学校联系,申请资助,也可直接向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申请。市区两级希望工程机构经审核后最终确定资助人选。联系电话:5913022、5911656 一对一帮扶外来民工娃 北京路小学给学习和生活困难的学生建“关爱库”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一些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学校都自发推出了很多帮扶措施。 北京路小学是我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学校之一,全校406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民工娃。据北京路小学教导处主任刘丽娜介绍,鉴于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的情况,他们专门成立了“特殊关爱库”,让每名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认一个“老师妈妈”,由“老师妈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 刘丽娜介绍,老师们与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之后,很多老师主动义务给学生补课,还经常从自己家给特困生拿来毛衣、书籍、点心等送给孩子。“我们有的老师一到过年过节,就把帮扶的学生领回家,带着学生跟自己的孩子一起逛公园、买东西等等。”采取这项举措后,学校的特困生和“学困生”在学习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班一共45名学生,其中有19名学生父母是外地人。”北京路小学四年级一班白青老师告诉记者,她班里有天津的、日照的、浙江的、安徽的、江苏的、黑龙江的……简直成了一个“天南海北班”。 “我们班里有好多学生刚来的时候,不会说普通话,说的方言我都听不懂。”白青老师告诉记者,鉴于班里学生的复杂性,她在教学上也费了很多心思。“开学以前,我到每名同学家里做家访,了解同学们的家庭情况。在班里,我也反复强调团结、友爱,现在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已经相处得很融洽了。”白老师的努力同学们都看在了眼里。来自天津的马义雄同学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中午没吃饭,白老师自掏腰包,给他买来午饭。 寻找生活困难的民工子女 发起单位:市希望办、青岛早报 咨询电话:5913022 5911656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 刘承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