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培养高端IT人才的新举措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8:05 光明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10月10日,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大连分院成立,这是继今年5月25日东北大学宣布与东软集团共同成立东北大学独立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以来,一年内在IT教育领域进行的又一创举。更是自2000年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共同创建IT学院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分院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标志着东软信息学院培养IT人才方面迈向了新的高度。

  研究生院大连分院成立以后,东软信息学院除了开展本科和大专层次和学历教育外,可以依托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开展全日制研究生和MSE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同时人事部设立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博士后工作站也将加大高端人才的培育力度,东软信息学院将成为国内IT教育领域校企联合的新体制下培养层次全面、培养体系完善、培养能力强、教育模式新的新型专业化IT院校。

  根据4月份人事部等六部委提供的信息预计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将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仅辽宁省未来三年就需要2万名掌握最新技术,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研发型人才2万人左右,而目前大学的培养能力严重不足。面临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机遇,产业对IT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东北大学独立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今年4月28日成立。来自企业的情况表明,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也是当前企业的普遍状况。此次研究生院分院的成立将对缓解区域乃至全国IT高端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够在IT产业一线从事高端工程研究开发的高级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IT领域的顾问咨询、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及项目管理工作,教学组织中将采用“双导师制度”,即每名入学研究生将拥有两名导师,一名校内,一名来自企业一线,学生将从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博士表示,东北大学选择了优势学科——计算机来进行教育改革的试点和探索。IT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产业技术发展驱动大学教学内容创新。通过与东软进行联合办学来尝试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来探索传统高校的创新之路,这是东北大学最好的选择。实践证明,经过四年的发展,东软信息学院这块“试验田”不辱使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体制和知识体系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就。未来,东北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东软信息学院这块“试验田”的建设,此次研究生院分院落户大连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三年将逐步达到每年培养硕士以上层次的高端人才300名左右。

  东北大学副校长、东软集团董事长、总裁刘积仁博士表示,中国IT产业走向国际的关键就在于需要一流的人才。企业人才缺乏,高端IT人才更为缺乏。东软集团将在未来研究生分院的培养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公司选派具有资深研发能力的技术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来参加研究生院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同时研究生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年将以重点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为主进行实战能力培养。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东软信息学院成立四年,充分发挥了东北大学学科优势和东软集团的产业积淀,汲取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又能够在改革中实现创新和超越,在探索职业大专层次和本科层次人才取得重大进步的前提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围绕研究生院分院借鉴国外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和行业对高端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能力训练计划。初期将重点以IT学科为主,逐步增加社会急需的相关学科。作为东北大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入与行业和企业的互动,为东北大学工程型高层次IT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路。

  据悉,新成立的研究生院分院明年将实现首批招生200 300人的计划。以后逐步会根据社会需要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范围和专业。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