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专题 > 正文

追记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10:51 公益时报
  春晚蚕老丝难尽,孺子牛亡汗未消——追记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
追记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组图)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在21世纪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他的无私,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福利院的老人们不会忘记,“消茅户”们不会忘记,军烈属、五保户、贫困残疾群众们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个老百姓的贴心人,为他们寒来暑去,顶风冒雨,奔波在险山峻岭,坎坷泥泞中,忍着病痛,把关怀和爱送到他们身边,温暖他们的心……

  他,就是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深爱的家乡,洒在崇山峻岭间。

  周国知深爱着家乡,看到乡亲们祖祖辈辈挣扎在贫困的边缘,至今还有许多贫困户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棚里艰难度日,他感到深深痛心和自责。周国知说:“解放50多年了,看到乡亲们还住着茅屋,我不甘心啊!”

  2003年春“消茅”工作全面启动。作为民政助理的周国知兴奋得夜不能寐,但他也感到巨大的压力。茅屋户大多散落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可谓“望到屋,走得哭”。他此时已明显感到身体不支,肝部常常钻心般疼痛。可为了让这些茅屋户早日住上新房,周国知拖着病痛之躯,走遍椿木营的山山岭岭,行程1600多公里,为127户贫困户居住的茅草屋拍照造册。他生怕漏掉一户,他知道,对茅屋户来说,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

  然而,谁也不知道,此时癌魔已经无情地吞噬着周国知年青的生命。他肝部的疼痛越来越剧烈,可他以为是胃病又犯了,根本没当回事,一手捂着肝部,一手拄着树棍,艰难支撑着穿行于泥泞的高山之中。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周国知便生长在宣恩县椿木营乡,这里是平均海拔1680米的高寒山区。当春天来时,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山民们的彩船调回荡在苍山云海中。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山民们却过着艰苦的生活。“山下开桃花,山上飘雪花”,祖祖辈辈,山民们传唱着这支民谣,诉说生活的艰辛。

  从小便目睹父老乡亲艰辛生活的周国知,立志要改变家乡贫困面貌。1981年,在部队的他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叫我复员回农村,改天换地谱新篇”“死为人民也心甘”的誓言。

  周国知1983年1月退伍后被聘为国家干部先后原后坝乡人武部长、乡长、椿木营区计生办主任等职,1999年开始任椿木营乡民政助理,不管在那个岗位,他都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

  椿木营乡最偏僻的村要数杨柳坨村。2003年3月21日,周国知5点就从铺上爬了起来,因为这个村还有8户茅屋没有落实,一想到缩在茅屋里的乡亲们,周国知就睡不踏实。他头天和杨柳坨村主任熊昌余约好,今天一定要把杨柳坨村剩下的茅屋户全部登记造册。饭也没吃一口,穿上已经满是泥巴的解放鞋,找了一根树棍,周国知摸黑出发了。

  山高人稀,8户茅屋散落在几座山梁上,翻了一座山又是一座山,趟了一道沟又有一道沟,直到下午4时许,他们才向最后一户袁玉双家走去。这时的他俩,还没来得及往肚里填一点东西,又饿又累。气喘吁吁的周国知肝部又剧烈疼痛起来,脸色煞白,蹲下身用手死死地顶住肝部。熊昌余看周国知脸色太难看了,就劝他不去袁家了,周国知咬紧牙关说:“这是最后一户了,说什么我们也要把它搞完。我胃不舒服,你上前走,我歇会儿就去!”可是,熊昌余在袁玉双家等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见周国知。熊昌余赶紧回去接他,眼前的情景让熊昌余吓了一跳,只见周国知躺在沟边,使劲用手顶着肝部,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熊昌余劝周国知说:“我看你病得很重,回去休息一下明天再来吧!”周国知说:“为老百姓办事,能今天办的就不拖到明天。就是爬,我今天也要爬到袁玉双家里去。”说完,就晃晃悠悠地要站起来。熊昌余没办法,只好噙着眼泪扶着他一步步艰难地往前走。来到袁玉双家,周国知已经没有力气走动了。

  这一天,周国知粒米未进,忍着剧烈疼痛,来回步行七八十公里,回到乡政府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

  椿木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层峦叠嶂的远山,云雾缭绕,恰似人间仙境,雄浑而壮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掩映在苍松翠柏的脚下;飞瀑、小溪,奇石……周国知深深爱着美丽的家乡,就像深爱着乡亲们,能为乡亲们做点事,能为家乡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自己的一点病痛又何足挂齿。面对爱人和领导让他到医院检查的劝说,周国知笑笑说,一个胃病,有什么好看的,歇两天就好了。几天后,他又拄着树棍出现在村野中。

  勾腰坝村胡柏春家是最让周国知心酸、牵挂的特困户。全家人挤在一个篱笆棚里,顶棚用一层塑料纸蒙着,赶上刮风下雨,一家人哆嗦得像风中得树叶。周国知为他家拍照造册后,常来胡家鼓励他种烟,重新振作起来。

  2003年5月8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周国知又来到勾腰坝村。此时他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走一段路,就明显感到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不得不找个地方坐上一会儿。从胡柏春家出来后,他感到肝部钻心般疼痛,一阵天旋地转,周国知昏倒在路边……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天冷山滑,路上无人经过,我们可亲可敬地周主任沉沉的昏睡在泥泞中……碰巧这时村里有个哑巴经过,在泥泞中发现了他,哑巴认出了他就是经常来村里做好事的周主任,焦急地比划着叫来乡亲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周国知的心里,装的都是群众们的饥苦、冷暖,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大山里的乡亲们,让自已的生命和热血在“消茅”中耗尽。

  周国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颐指气使,他只是默默地传达政策,教授科学种田方法,想方设法为乡亲们谋福利,他要把对乡亲们的爱转化成乡亲们衣食无愁的生活。周国知说:“我是最基层的民政干部,我不关心群众,那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又怎么能体现出来?”

  1990年3月份,又值春耕时节,当时周国知任后坝乡乡长。他紧锁双眉,夜不能寐,苦苦思考着。家乡山高,坡陡,而且天气寒冷,乡亲们用传统的苞谷种植方式,一年忙到头,累得背都驼了却没有好收成,如果推行地膜覆盖技术,产量就会大大增加。看到丰收希望的周国知兴奋得找来了村干部们一起商量……

  可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周国知并没有因此而灰心。

  勾腰坝村是他的家乡,他背着地膜,穿着胶鞋,一户一户地做工作。最后,全村还剩48户困难户既不愿搞也没钱买地膜。周国知为这48户困难户争取到几千元救济款。发现金给农户,怕他们把钱乱用了不买地膜,直接代扣发地膜又怕群众不同意。周国知不厌其烦,采取了先送通知单让群众自愿签字再送地膜两道程序。

  为了赶春播时节,他和村干部一道,一通夜跑遍48户贫困户,让他们一一签字画押;第二天再买上地膜送到家家户户。村里有个倔强的村民叫黄秀林,他死活不答应发展地膜玉米,还对三番五次到家里来做工作的周国知没好气地说:“你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要是搞减产了,谁赔?”周国知当场掏出纸笔,立下了“假若黄秀林家种植地膜玉米减产,周国知负责全部赔偿”的字据。这年,该村玉米亩产由过去两三百斤提高到千斤左右,黄秀林四亩地膜玉米收了4000多斤,乐得他三番五次捎信要周国知上他家喝“庆丰酒”,丰收的乡亲们脸上也绽出了笑容。

  椿木营自然条件恶劣,灾情严重,风灾雨灾雹灾经常袭击着本就很贫困很脆弱的山民。作为两度出任民政助理的周国知,可谓绞尽脑汁研究防灾抗灾的方法。椿木营的山势、地形及多年来的气象资料,他了如指掌。

  2001年春季的一天晚上,天气预报夜间有冰雹,周国知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就是乡亲们刚刚栽好的烟苗。这些烟苗可是乡亲们一年的指望啊!他连夜赶到8公里外的勾腰坝村,叫醒村主任罗群林在公路沿线挨家挨户通知组织村民用被子遮盖烟苗,整整忙了一通夜。乡亲们的烟苗得救了。看着安然无恙的烟苗,乡亲们感动地说:“要不是周主任,我们一年的收成就全没有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要有我周国知的身影。”这已经成为周国知坚定的工作原则。

  周国知怕福利院的五保老人们孤独、失落,就对他们说:“到了福利院,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老人们和周国知感情很深,看到周国知来看他们,就真感觉是儿子回家了一样。为了让老人们过得幸福,他在福利院办起了老年活动室,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一起种粮、种菜、养猪,福利院年年是粮满仓猪满圈。为了让老人们晚年快乐,周国知只要不出差,必定亲自给老人祝寿。有的老人忘记了自已的生日,周国知就把他们进福利院的日子定为生日。任民政助理期间,周国知每年的春节都要把新衣服、糖、水果,挨个送到老人们的手上,和老人们一起贴春联,做年饭。直到天快黑时,他才匆匆忙忙往家里赶,看到妻子和儿女在村口张望的身影,喝着八旬的老父温了一遍又一遍的酒,周国知心里酸酸的,但他实在不忍心舍下那些已经失去亲人的孤寡老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乡福利院70多岁的孤寡老人汤银桂因年迈了还没有钱备置棺材而常常在人前流泪,为了了却老人的心愿,周国知步行40多公里,将棺木运到乡福利院。

  没人能说清,像这样的事周国知做了多少件。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高山盛开的杜鹃花,撒满了漫山遍野。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伟大的品格。“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对大山的爱,对乡亲们的爱,就像高山上的蓝天一样,那样地纯洁,那样地深沉,那样地博大。

  周国知任民政助理期间,经手的资金有一百多万元最后连三床未入账的棉被都移交得明明白白他深知这些钱和物资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说:“我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用出去之前我都得想一想,这钱该花不该花,对不对得住老百姓。”

  周国知居住的是简陋的木屋,屋里的板壁也是新一块,旧一块,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拮据。周国知只想着给茅屋户买瓦,竟忘记自己家的左厢房因没钱,一直未装板壁。无情的寒风暴雨吹打着破旧的木屋瑟瑟发抖。为周国知逝世办丧事时,乡亲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才用块红蓝相间的塑料膜钉上以遮风雨。

  周国知的妻子长年患有类风湿,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是八旬老翁,两个儿女在外读书,家里的猪、牛只能寄在邻居家喂养。妻子治病,儿女读书的钱都是借的外债,他从没想过占公家一分钱便宜。母亲去世时,本应由周国知安葬,可是困窘的他却拿不出安葬母亲的钱,最后还是大哥安葬了老母。大哥怪他一个拿工资的人连老人也安埋不起,其实他何尝不想尽这份孝道呀,但他只能静静而无奈地听着。

  周国知妹夫一家住的也是茅草棚,可是他家在“消茅”名单上被周国知往后排了又排,总也得不到落实。一场暴风雨把茅草棚顶掀翻了,一家人只有用秋收的玉米秸挡在房顶上。村支书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瞒着周国知直接找到了乡里分管副书记黄长喜,黄长喜亲自签字拨款1000元给周国知妹夫一家。周国知知道后却扣下了500元,他把妹夫一家叫到乡里,面对妹妹一家人的埋怨,他语重心长地说:“需要救助的人还很多,你们就先拿500元回去吧。”

  周国知年幼的女儿有一次成绩单出来后,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她满心欢喜地跑到爸爸办公室,看爸爸高兴得合不拢嘴,就乘机想要一本单位的信笺、一支圆珠笔,可周国知却正色地说:“公家的东西是你随便乱要的?”女儿感到无比委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才从衣袋里摸出几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要她去商店里买。周国知为茅屋户拍了许多照片,但他却没有顺便给家人和自己留下一张照片,儿子9岁了还没有照过相。周国知去世后的遗像都是从工作照上挖下来的。周国知临终前做工作移交时,不但审计丝毫无差,而且还多出来上任民政主任忘记入账的三床棉被……

  高山作证:周国知甘于清贫,严守清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政治品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之歌。

  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周国知躺在病榻上,嘴里还念叨着没有搬进新居的茅屋户,牵挂着福利院的老人们,叮嘱着把仓库里100多床救济棉被搬出来晒晒……

  林海滚滚,绿浪涛涛,漫山摇曳的杜鹃花也在悲泣。连走路都很困难,也要坚持把最后20多户“消茅”对象建档工作完成的周国知,被乡领导强行送到县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癌晚期!

  同事和亲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含着眼泪隐瞒了他的病情。乡领导到医院看他,他就哀求:你们让我回去吧,等我把茅草屋户的资料弄完了,再到县里接受治疗。

  住院一个月后,周国知实在放心不下工作,就像孩子似的哄劝他的主治医生陈仕先说:“我回家后一定按时吃药,注意休息,你就给我办出院手续吧。”

  回到椿木营,乡里让他做一些移交工作,还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周国知十分委屈:“我只不过住了几天院,为什么就不让我工作了?”乡领导只有偷偷擦干眼泪,强装镇定地对他说,“乡里看你太累了,身体又不好,给你派个帮手。”

  2003年8月14日,周国知因病重再次被送到县医院。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坚决要求出院,他要把自己枯瘦的身体里的最后几滴血洒在高山,洒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弥留之际的周国知,躺在家里的病榻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放心不下啊!他派人喊来特困户胡柏春,一见到胡柏春,他泪流满面,用枯黄的手紧紧拉着胡柏春的手,吃力地说:“柏春兄弟呀,我最多只能活个三五天了,这个时候,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呀。我没有把你帮到最后,看着你住进新屋,我觉得对不起你呀!你要向我保证,在全州检查验收前住进新屋,也算是了我的心愿。”老实巴交的胡柏春已经哭成了泪人,是周主任常来他家问寒问暖,鼓励他种烟苗、商量着买瓦、选屋场,是周主任为他家的事累倒在山路边……如今周主任就要永远离开了,扑通一声,胡柏春跪倒在周国知的病榻前:“周主任啊!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做到,我这辈子不知怎样报答你好哇!”

  天气眼看就冷了,不知福利院的煤准备得怎么样了,躺在病榻上的周国知惦念着老人们,可是现在却不能去看望他们了。他用微弱的声音给福利院长打去了电话,询问老人们的情况,询问过冬的情况……

  周国知拉着接任他的民政办负责人魏光荣的手交代着:民政办仓库里还有100多床救济衣被,那个仓库很潮湿,我还没来得及晒,你要把衣被搬出来晒晒啊……

  当领导问他对组织最后的要求时,周国知摇摇头,只说了一句话:“希望能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给碧秀和儿女一些照顾……”

  周国知看着流着泪守在身边的亲人,满腹心酸和愧疚。年迈的老父亲啊!您能理解儿子吗?记得有一次村里遭遇风灾,村里发了近千元的救济款,可是我却把您的名字从名单上划掉了,我只是想咱们有困难可以忍一忍,多救助几个乡亲。其实我对您老人家的爱是多么深沉的啊!2002年您得了尿道炎,我是多么着急呀,我托人到县城里买药,又连夜步行十几里把药送到家里,当我抚摸着您满头白发给您喂药时,我流泪了。我是多么想做一个孝子,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周国知握着妻子汪碧秀的手,久久不愿放开。碧秀呀!我欠你的太多太多了,你一定要把孩子们照顾好,儿子才刚刚九岁呀,就是卖屋卖瓦,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学……

  汪碧秀也紧紧握着丈夫的手,相对无言,只有泪千行。

  周国知嘴里一遍遍念着他最疼爱的女儿的名字。此时女儿正在外边读书。他和女儿有个约定,十一国庆节放假女儿一定要回来看望爸爸,女儿说她很想念爸爸,爸爸也想念女儿呀,可这次爸爸可能要失约了……

  2003年9月27日,年仅42岁的周国知带着对亲人、对大山乡亲们深深的眷恋,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噩耗传遍了整个椿木营乡,传遍了祖国大地。乡亲们流着眼泪纪念他们的贴心人。

  人们在整理周国知的遗物时发现:一双解放鞋、一个手电筒、一个背篓是他不离身的三件宝。

  这就是周国知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苍山含悲,江河呜咽!

  周国知一周年祭日那天,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站在周国知的坟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乡亲们从山上采来数不清的鲜花献在他的坟前,堆得像掩葬忠魂的高山。

  “爸爸还没有死!妈妈、姐姐,爸爸还没有死呢!”周国知刚10岁的儿子跪在坟前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一位残疾老人,由人背着来到山上,匍匐在周国知的坟前,大声哭喊:“周主任,您不该去呀!大山不能没有您,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搬进新居的“消茅”户们流着眼泪,在周国知坟前深深地鞠躬。

  “音容永逝百年传嘉德,风范长存千古流芳名。”

  ——一幅幅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民政事业的先辈一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周国知,用滴水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他深爱的高山,大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追记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组图)
“消茅户”住上新居

  作者:路红梅

  (来源:公益时报)

  相关专题: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