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德明教授:煤矿安全呼唤科技保障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06:26 人民网 |
本报记者 何勇 背景:25日9时30分来自大平矿难抢险指挥领导小组的消息表明,目前大平矿难遇难矿工人数已达86人。这起发生于10月20日22时的河南郑州煤矿集团大平矿瓦斯突出事故,仍有62人下落不明;20日6时,河北邯郸武安德盛煤矿透水事故;22日9时,贵州省贞丰县挽澜乡挽澜煤矿瓦斯爆炸,5人死亡,8人失踪……3天内发生的这3起重特大事故,让今年以来有所缓解的煤炭安全生产形势骤然紧张,更让几乎每天都直接或间接消费煤的人们深感震惊! 10月23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山东省煤炭科技兴安”会议上,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王德明教授应邀为山东基层矿长做报告。记者就煤矿安全生产的话题专访了王教授。 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指标就是事故发生率和百万吨死亡率。我们在世界所有产煤大国中安全生产水平较低 记者:最近我国发生了3起重特大煤矿事故,而国外则少有这方面的报道。我们的煤炭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到底有多大? 王德明: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安全生产水平最差的国家。 记者:为何这么说? 王德明: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指标就是事故发生率和百万吨死亡率。我们去年煤炭产量是17亿吨,因煤矿事故造成死亡6434人,百万吨死亡率接近4;在产煤大国中,美国去年产量为10亿吨,仅死亡50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39;俄罗斯为0.34,南非为0.13。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0.4。虽然说,2002年以来,煤炭生产的安全形势总体上每年都在有所好转,但还不容乐观。 记者:原来,我们的安全水平那么落后? 王德明:总体上落后,也不否认局部地区、个别煤矿做得很好。比如我国第一大煤矿神东(神木—东胜)矿,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26;山东兖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02,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那么,为何我国煤矿事故多发? 王德明:这个问题远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客观上,我国是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能源结构对煤的依赖太大。2003年,产煤17亿多吨,煤的消费占能源总量的74%。今后20年,煤将一直占70%左右。产量大了,事故发生概率自然也增大。尤其是当前这段时间,煤炭效益好,产量陡增。企业单纯追求效益、产量,就会忽视安全。在一定条件下,安全和产量是有矛盾的。从地质条件上说,我国煤矿多富含瓦斯,经分析,煤矿事故中有一半是和瓦斯相关的;而且煤层埋藏也深,煤层比较薄,地质条件复杂。 记者:这些都是客观原因?要知道,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王德明: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安全的投入低,安全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受制约。说到底,还是科技水平低!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体现在5方面:机械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低、煤炭科研经费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技术和装备水平低 记者:那么就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情况。 王德明:好,就以目前在我国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山东省为例吧。前9个月,山东百万吨死亡率为0.42,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即便是山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依然明显,表现在:一、机械化程度低。山东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总体为75.36%,其中综采机械化程度为58.86%,但县属煤矿机械化程度几乎为0;而发达国家相应的指标则接近或达到100%。机械化程度高了,需要的工人就很少,即便有矿难发生,伤亡人数也不高。二、科技贡献率低。山东省煤炭科技贡献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美、英、日平均60%以上的水平。三、煤炭科研经费低。美国投入的煤炭科研经费相当于其煤炭销售总额的3%,山东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规模科技经费不到销售收入的1.5%。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煤矿农民轮换工占有很大比重,一线采掘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小煤矿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美国矿工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管理人员均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五、安全技术和装备水平低。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许多安全装备存在寿命短、精度低、适应力不强、可靠性差、稳定性差的问题。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美国在水、火、瓦斯检测技术和装备方面相当完善,矿井火灾、水灾死亡事故已基本杜绝,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也很少发生。 在管理方面,目前,我国有2.8万个煤矿,其中2.4万个小煤矿的产量仅6亿吨,占1/3强。 记者:小煤矿有什么害处? 王德明:害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由于受水平限制,小煤矿全部没有达到采掘机械化,不能实现生产的集约化。挖掘时,浪费严重;从安全角度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差,安全投入少,人员素质也差,很多小煤矿管理混乱;去年死亡的6434人中,国有煤矿仅1773人。 只要煤矿平时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很多事故可以避免。“山东经验”可以复制 记者:山东的百万吨死亡率仅为我国平均值的1/10。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王德明:其实,山东煤炭生产条件并不好。安全水平高的关键是把“科技兴安”作为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好转的根本措施,从各个方面建起长效机制。山东近3年全省煤矿科技投入达11.58亿元,年增长幅度在40%以上,煤矿数字化远程监控率达到25%,机械化程度在国内领先;经过对乡镇小煤矿的体制改革、关停,目前全省仅有369对生产矿井,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非常高,煤炭工业协会去年评出了37对高产高效矿井,山东有7对,产量占全省的1/3,其百万吨死亡率为0.001,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各项监督监管措施比较到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这些经验都可以复制。 记者:很多矿难,都有安全设备不到位等原因? 王德明:这是煤矿负责人的认识误区之一。安全设备一次性投入很大,很多小煤矿负责人就心存侥幸,舍不得投资。其实,像煤炭这样的高危行业,安全投入与效益之比为1∶7。如果出了事故,仅仅善后事宜费用一般都为安全投入的1.5倍,更不要算停产带来的损失了。另外根据国外专家的安全理论,每起造成重大伤亡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很多小事故,还有更多的没有造成损失的事件和隐患,他们的比例是1∶29∶300∶1200。只要煤矿平时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很多事故可以避免。 呼唤和环境相一致的“绿色开采”!期待2020年,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形势能有根本好转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煤炭行业安全形势好转的希望。目前,煤炭产量逐年上升,何时煤矿能避免伤亡? 王德明:在国家有关规划中,2007年,煤矿安全生产要有稳定好转;2010年要有明显好转,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到1.6以下;到2020年,能够实现根本好转,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4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几乎不发生重特大煤矿事故。这个规划前景很好,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任务很艰巨。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像美国,上世纪60年代,每年都因煤矿事故死亡2000多人,70年代下降到1000多人。经过缩小、关闭小煤矿,扩大生产规模,实行集约化生产等方式,终于达到今天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煤炭生产安全形势是波动的,我们应该有信心。 记者:除了降低死亡率外,我国煤矿的发展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王德明:除了“带血”外,现有的一些煤矿生产代价太大了,塌陷了地,毁坏了地下水层,增加了污染。首先要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塌陷,及时对现有的塌陷进行综合治理;及时解决挖掘、开采造成的水资源大量破坏问题,在很多产煤区,地下水位已到了六七百米;还有就是要尽快实现对瓦斯这个“废气”的利用,现在发达国家都已做到,我们也有部分煤矿开始了。总之要实现和环境相一致的“绿色开采”!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26日 第五版)-《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