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经济十大热词:加息电荒审计风暴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6:25 新华网 |
新华社记者李云路 贺伟 宏观调控: “中国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长征路上喝了一杯清醒剂,调整了一下跑步方式,加了一次油”,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这样形容举世瞩目的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供求关系偏紧、货币投放过多、粮食产量减少……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部分行业的经济过热现象,为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道闸门,以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严格土地管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点刹”后的中国经济“稳中有进”,有望实现“软着陆”。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明显回落至29.9%,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 加息: 10月28日中国央行宣布加息。0.27个百分点,人民币的这“一小跳”结束了中国存贷款利率长达9年的持续下行,也令海内外业界格外关注。国内股市、债市、楼市应声而动,国际金融市场有所震动,海内外一些主要财经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这次“闪电升息”。而对于更多中国老百姓来说,将活期存款转定期存款、增买投资型保单、购买长短期国债成为他们热心的投资方式,越来越多背负房车“两贷”的“负翁”族们则更加仔细掂量还贷的压力。此间舆论认为,此次利率的调整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由行政手段转向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货币政策的取向已发生变化。 人民币升值: 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讨论在本年度可谓沸沸扬扬,从高额外汇储备到“热钱”的流向,从海内外经济学家们的反复揣测到中央银行的一再申明,时至年末,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争论仍是余音绕梁。事实上,在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的前提下,中国政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汇率机制的改革,最新推出的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的政策也不断地给人民币减压。可以想见争论还会继续,权衡还在酝酿,但我们或许可以从温家宝总理年末的讲话中得到某些启示,他说,考虑到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案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实行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将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相信这就是2004年度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最好的回答。“一号文件”: 全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这个文件,是2004年新年伊始政府传递给9亿中国农民的最大福音。“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并首次提出集中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主产区农业土地开发。在“一号文件”的引领下,2004年一年间,中国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利农”政策和举措。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4%,税费改革让农民减负30%,5年来持续低迷的中国粮食产量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乡土中国年初的“福音”终于变成岁末的“礼包”派发到农民手中。 “国九条”: 如果说2004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时段,“国九条”应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年密集出台的组合政策的第一标杆。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的若干意见》,这一后来被称为“国九条”的文件,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从市场框架以及运行机制上重新定义了中国股市。虽然2004年的股市表现平平,但人们相信,在“国九条”为中国资本市场变革的路径、方向作出选择后,200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值得期待。油价上涨: 作为举世公认的战略资源,石油在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再掀波澜。从年初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连续突破每桶40美元、45美元和50美元大关。全球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中东局势的不稳,以及国际石油炒家的投机行为被看作是此番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在油价高企中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国内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随即上涨,在此背景下,“乙醇汽油”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隆重登场。专家认为,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还将对中国明年上半年的物价造成滞后的上升压力。鉴于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向外资开放成品油市场,有专家认为,中国石油产业格局以及石油定价机制的改革等一揽子改革措施的推行已迫在眉睫。 民工短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的“民工潮”,从今年春天开始在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陷入“民工短缺”的尴尬境地。日前公布的分析报告指出,2004年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所谓“民工荒”,实质上是在农民收益有显著提高情况下,企业劳动关系紧张造成的对劳动力供给市场的扭曲。学者认为,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农民工工资标准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不到位,以及农民务农收益提高导致比较收益发生变化,是造成民工大量流失的主要因素。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确定合理的保障水平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电荒: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电荒年”。于今年夏初开始并很快到达顶峰的这场能源危机几乎是拉开了中国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序幕。不少曾经鼓励用电的地方政策被“拉闸限电”所取代,“夜景工程”在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一度纷纷叫停。电力专家除了大力倡导全社会节约用电外,加强政府政策设计,以市场供求调节电价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而如今,这一切随着“缺电最高峰”的平稳度过和宏观调控的实施而得到缓解。国务院研究室的官员更表示“不用到2006年,在明年下半年电力很可能就会出现局部过剩”。 国家发改委 循环经济: 一组并不能引以为豪的数字,让中国不得不更加理性地面对经济快速增长背后隐藏的能源危机,重新思考“发展”的意义: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循环经济,这种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增长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反馈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正在成为中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绿色GDP: 在现有的GDP核算基础上,扣除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这就是“绿色GDP”。这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所以被冠以“绿色”之名,是因为它更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被理解为“真实GDP”。2004年,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开始全面实践“绿色GDP”,同时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中。2004年至2006年,中国将在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3至6年内,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将在中国建立。 绿色经济 审计风暴: “让应该进一步追究责任的事诉诸公众,让阳光和社会为问责导航。”6月23日,“铁面”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提交了200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揭露了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违法违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刮起一场名副其实的“审计风暴”。这场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的“风暴”其意义不仅使大规模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降低,更在于这项行动增强了中国民众对政府前进方向的信心。 就业优先: 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80万大学生等待就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相伴的就业压力2004年进一步加大。怎样让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怎样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绿色GDP”的中国,一年来频频发布有关就业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文件法规,将解决就业难问题视为“经济发展最重要指标”。日前宣布:中国明年将新增就业900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同时加快《促进就业法》的立法进程。在这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中,中国只能赢不能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