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药房的市场“迷局”是谁造成的?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6:41 中国青年报 |
“天天买就送!38元送袜子,68元送拖鞋,108元送蒸锅……”,想得到吗?如此火爆的促销,不是来自南京路的商家,不是来自家乐福大卖场,而是来自沪上经济药房。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背后,隐藏着经济药房渐入低迷的尴尬。对此,上海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低价不是万用万灵的市场法宝,进入常态的经济药房应尽快走出价格战的迷局,在坚持平价特色的同时,按行业规律抓管理,优服务,创品牌。(《解放日报》12月29日) 笔者不同意这位药监局负责人的说法。 其实,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上海的30多家经济药房,绝大部分日均营业额只有10万元出头,离保本线已经不远。而造成如此境遇的原因,并非平价策略,而是平价药房地处边远,没能纳入医保指定药店范围。忽视这些关键因素谈论经济药房不景气的原因,是隔靴搔痒,缺少说服力。 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人口的城市,在总人口中,已有约四分之一的老人,且大多数享有医疗保险。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有限的医保金,决定其对平价药品有着本能的需求。可事实上,众多的老人并没能享受到经济药房的实惠,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价药房不但地处偏远,而且大多不是指定的医保药店。对此,不能不让人觉得感到迷惑和不解。 而更让人不解的是,药监局的负责人,作为分管药品市场专门机关的领导,应该对上海药品市场的格局一清二楚,可其对经济药房发展状况的评价,却让人感觉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实际上回避了经济药房所处市场尴尬的真正原因! 作为行政机关,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实现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是其责任所在。不把大多数经济药房纳入指定医保药店的做法,与之相悖。它不仅无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实现,也在客观上加大了社会成本,降低了公众福利,使得绝大多数加入医保的人,不能享受平价药品,不得不在指定药房“高消费”。如此的行政行为,到底是在维护什么样的市场秩序?又在追求哪些人,哪些行业的福利?相信明眼人一望便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