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 > 正文

英国媒体指美政府利用海啸推亚洲马歇尔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19:0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3日电综合媒体报道,美国派出的救援队利用“海鹰”直升机向苏门达腊岛受灾严重的亚齐省的灾民运送紧急救援物资。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在亚洲重建良好政治声誉的呼声日益高涨。

  英国《独立报》援引美国国内分析人士的话说,美国应该利用这次海啸创造的机会,在亚洲积极推行类似于对战后进行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积极
参与灾后重建,改变这个地区的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提高美国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

  《独立报》指出,负责运送紧急救援物资的直升机从停靠在苏门达腊岛附近的“林肯”号航母上飞赴亚齐省,这是自越战以来,第一次看到美国航母和飞机在这个地区展开如此规模的行动,载有紧急救援物资的数十艘舰艇和飞机正从世界各地向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发。

  不过最初海啸发生时,美国在救援方面显得异常吝啬,很不让人满意。随后,美国调整政策,摆出了一幅全力救灾的架势。

  这种变化不是没有理由,从吝啬到慷慨,这一微妙变化其目的就是通过人道援助向世人展示,美军除了打仗,还有帮助他国人民的意愿。

  美国这样做,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缓解自伊拉克战争后与这个地区的各国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

  一些美国国际事务分析家认为,华盛顿可以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向世人说明,美国之所以发动战争,完全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推翻独裁政权的正义之举。通过在救援中的积极表现,美国可以改变世界大多数地区由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对美国所持的不满态度。

  分析家称,通过展示仁慈的一面,美国可以重新赢得印度、泰国、索马里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支持,为下一步打击恐怖主义打下基础。

  或许这就是美国对救灾的反应突然加速的原因。12月31日,布什总统表示,将援助力度提高到最初计划金额的十倍,增加到3.5亿美元。

  另外,布什还采取了一个象征性举措,派他的弟弟、佛罗里达州州长杰伯·布什随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前往受灾地区进行视察,对灾情进行评估。

  目前,布什已经结束了圣诞、新年休假,从他的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农场赶回白宫。最近一段时间,对这次海啸受灾地区的援助将成为他对外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1月1日,布什总统表示,苏门达腊海啸造成的灾难乃史上罕见,美国将下半旗一周,对那些死难者表示哀悼。这一举措极具人情味,同样可以改善美国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当地时间1月2日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透露,一些受灾国家的灾后重建工作有可能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他说:“重建工作持续的时间因国而异。我自己认为,这需要大约5年到十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美国将拥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所以,海啸发生后,美国肯定要考虑今后在与这些受灾国进行的长期外交中应该的的战略。

  “二战”结束后,美国参与了欧洲的重建工作,当时全欧洲的难民多达3000万人,美国对此制定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外交界因此提出,美国可以借鉴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经验,在亚洲重打这张外交对话牌。

  《洛彬矶时报》为此于1月2日发表了一篇社论,敦促布什尽快提出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亚洲战略,承认拨款数十亿美元用于各国的饮用水净化、卫生设施等灾后重建项目。

  这篇社论称:“南亚各受灾国进行重建所需的资金只是伊拉克战后重建所需金额(近2250亿美元)的一小部分。毫无疑问,这项投资将是一个明智之举,在此后的反恐战争中,美国将会获得更多的支持。”

  在起程前往受灾国家之前,鲍威尔于1月2日晚在电视上露面,他在讲话中驳斥了此前美国在救援工作中动作迟缓的说法。他暗示,美国将更多地介入救援行动,援助的资金不会只有3.5亿美元,今后会视灾情而增加。

  鲍威尔说:“我们并没有因为有人指责我们就感到不安,因为就像你们今早在电视上看到的,往灾难运物资的是美国的直升机。”

  “林肯”号上的“海鹰”直升机运送的是美国提供的第一批救援物资,美国海军向灾区派出的第二个舰队已从中国海驶向受灾地区。消息人士称,这批救援的目的地很可能是斯里兰卡海岸。

  与此同时,另一个小型舰队从美国关岛海军基地向印度洋进发。船上装运的是救援物资、卡车、重型建筑设备和卫生器械。

  此外,美国在泰国的乌达宝空军基地还设立了一个由美军向机构的代表组成的协调中心,对救援工作进行协调。这些举措清楚地表明,美国在亚洲推行“新马歇尔计划”并非空穴来风。(固山)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