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孙中山秘书亲属称孙中山遗嘱起草者并非汪精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10:20 南方都市报
孙中山秘书亲属称孙中山遗嘱起草者并非汪精卫

  有考证称,此图摄于孙中山从广州北上前三天。站在孙后面的是李仙根。李的女婿、王业晋先生保存着这张历史照片。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讯 (记者许黎娜 实习生杨赛) 今天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日。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是汪精卫,已为史学界所公认。然而近日,广州市民王业晋老先生向本报记者提出:孙中山遗嘱实为其秘书李仙根所起草。有关史学专家认为,王老此说有待进一步调查考证。

  现年83岁的王业晋老人现居广州大沙头二路,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秘书李仙根的女婿。
不过,王业晋与李仙根女儿结为伉俪时,李仙根已去世

  王老说,李仙根去世前一年(1942年)曾向家人透露,孙中山的遗嘱实际上是他起草的,而非汪精卫。当时他与汪精卫关系不错,因此这个秘密没有对外透露;而时隔十几年后,在国家危亡关头,汪精卫却成了叛国汉奸。

  李仙根又名李蟠,中山石岐人。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开始回国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担任孙中山侍从秘书、机要秘书等职。王老告诉记者,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携宋庆龄等二十余人北上,李仙根留在大元帅府。孙中山甫抵天津病情即恶化,急电召李仙根北上。李仙根25日赶到天津,31日随孙中山前往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

  王老家仍保存着李仙根1923年到1925年三年的日记,上面逐日记载了孙中山病情变化和医疗措施等情况。孙中山逝世后,李仙根还加入了治丧委员会。

  据史学专家介绍,在孙中山的遗嘱中,汪精卫为笔录者,宋子文等人签名为证明人。在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中也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病危,汪精卫代为起草遗嘱,孙中山听后同意了,就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林家有说,汪精卫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开始就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其文笔和口才都很好,应该无需他人代笔起草遗嘱。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邱捷认为,李仙根当时作为一个秘书,也不能排除参与起草遗嘱的可能。

  广东社会科学院张磊教授认为,中山遗嘱是否由李仙根起草,要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小资料

  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文

  三月十一日补签

  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孙中山在广州最后留影现身

  本报讯 (记者许黎娜 实习生杨赛) 广州市民王业晋先生家中保存着孙中山先生1924年北上前几天在广州的一张珍贵留影。研究孙中山的有关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孙中山在广州的最后一张照片。

  照片中,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双手相握,端坐在前排的一张藤椅上。照片上,中山先生眼窝深陷,两颊略为瘦削。孙中山背后站着六位随从人员,李仙根在孙中山的正后面,左起第四个人是卫士长马湘,最右一人是当时的大本营参军李朗如。

  李仙根将这张照片的底片保存后,对拍照时的情形没有加以说明,其后人也不太清楚。

  曾在中大孙中山纪念馆工作过、研究孙中山先生的专家余齐昭女士对这张照片进行考证后,得出结论:照片拍摄的日期是在1924年11月10日,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北上的前三天;地点是孙中山大元帅府西广场(现广州的纺织路)。1924年11月10日这天,广东省总工会代表到大元帅府欢送孙中山北上。这张照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定格的。

  余齐昭说,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正式从广州动身北上,中途还到黄埔军校与师生告别,遗憾的是,这些情景都没有留下照片纪念。王业晋老人保存的这张照片可能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最后遗照。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