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货币化”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00:28 华夏时报 |
3年前郑州青少年道德银行成立,并一度十分红火。 3年来许多活动志愿者的“道德银行”存折,仅用过几次,许多人对这种志愿服务形式已经忘怀。 曾几何时,“道德银行”在许多地方纷纷开张,浙江某大学开了一家“学生道德银行”,长春安阳小学开了“未成年人道德银行”,江西遂川开了“中小学道德银行”……但是,现在郑州“青少年道德银行”的困境,昭示了“道德银行”的共同困境。 各地之所以开设“道德银行”,出发点都是好的,就是要以此提升国人的道德水平。问题是,道德货币化能解决问题吗? 道德银行首先要为道德寻求一种有效的测评和奖励方式,但是最原始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道德”如何存入银行?谁有资格给道德打分?谁有权力规定道德的分值?谁有这样的道德识别力和公信力?对道德怎么统计和验收?道德储蓄必须要以“道德公开化”为前提,但是并没有“道德电子眼”来记录人们的道德行为。这意味着要想及时被见证、被记录,在做好事的同时必须让别人看到,可是这样去做好事会怎样损害真正的道德发育呢? 我们不得不思考: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能否用来激励道德回归?道德是不可作等价交换的,它根本不存在商品化的前提。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体验,它只接受信仰的驱动。当道德称斤论两的时候,道德已不成为道德。 究竟怎样才能解决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简单点说,诚信要靠制度来解决,道德要靠法治来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诺言往往会变成表演。 西方有一句谚语,“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同样,我们也应该让道德的归道德,银行的归银行。 作者:马国川 (来源: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