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日报历史的画卷和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06: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研农

  一部《李庄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卷,集结了人民日报社深受尊敬的老领导、原总编辑李庄同志的新闻作品、散文、论文和回忆文章。

  这不是一般的新闻工作者个人作品按编年的汇集,更不是特殊的有组织创作的文章集纳。通读文集,犹如漫步走进党领导的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廊,犹如侧耳倾听人民日报的进行曲乐章。文集中展现的那艰苦的岁月、澎湃的激情,那光辉的历程、成功的欢乐,那痛苦的曲折、难得的清醒,令人思绪涌动,心潮难平。

  历史总是在艰难地解答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中前进的。这部文集,可以称得上当代新闻工作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李庄同志从旧式家庭步入革命队伍,在党的培养下,融入时代潮流,坚定理想信念,点燃生命豪情,又保持着知识分子率性淡泊、谦冲自牧的品质,这就注定他一生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忘我工作,负重前行。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默默耕耘人民日报直至超期服役,自请离休。他长期执蓝笔,做记者;又长期握红笔,当编辑。这使他对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有丰富的体验和精辟的见解。

  “八小时出不了合格的新闻记者”,“把被窝里的几个小时移到写字台上”,“新闻工作的灵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记者永远是学生”,“学习和工作一样重要,不学习就无法起步工作,不学习就难以继续工作”,“独立思考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哲学是新闻记者的必修课”,“理论贫弱,百病丛生”,“一定要懂点辩证法”……这些通过艰辛实践凝炼而成的至理名言,对怎样做好新闻工作、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无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经久的警醒作用。《李庄文集》对一切有志于党的新闻事业的编辑记者来说,如同是不见面的老师,不握手的朋友,从中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教诲和忠告。

  事非经过不知难。李庄同志长期工作在人民日报的领导岗位上。这部文集,又可以称得上新闻单位特别是党报负责同志的必修教材。文集反映了历史风尘和时代潮汐,这之中有高歌猛进有坎坷险滩,有生动活泼有急风暴雨,有心情舒畅有苦闷茫然。置身这样的环境,李庄同志坚定地相信党相信人民。认定真理,百折不挠;追求光明,矢志不渝;保护人才,荣辱不计;顾全大局,检讨不怨。这种党性这种胸怀,令人敬佩。

  “指导性之于党报,就像‘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命根子,不能须臾或离”。这是李庄同志的殷殷告诫。“旗帜鲜明,目光四射,开门迎宾,登堂求教”。这是李庄同志实践全党办报方针的经验结晶。联系到今天新闻界深入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文集中许多的深切感受,值得我们深思,能够使我们更坚定地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自觉地树立和弘扬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李庄文集》是人民日报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离休后的李庄同志始终心系党的事业,心系人民日报,由衷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他多次深情地说:“要珍惜历史上少有的好条件”。是的,今非昔比,沧桑巨变,现在的条件是过去不敢想、想不到的。党的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大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回想文集中叙述的人民日报1956年改革初期的轰轰烈烈,半年后的销声匿迹,怎能不更加珍惜今天的条件和环境。改革不可逆转,创新成就希望,党报在与时俱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的新闻事业使命光荣,职责重大,舞台广阔,前景灿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随着时代的前进,《李庄文集》的价值和作用必将更加引人瞩目,催人奋进。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13日 第十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