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瑶寨走来(品书札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0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朱先树

  唐德亮的诗名我是知道的,读了他的诗集《苍野》之后,对这个瑶族诗人,似乎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评论和诗,获过多种奖项。但从数量和影响来看,他的主要创作还是诗歌。而诗歌给人突出印象的则是他写瑶寨山乡的作品,《苍野》就主要是这类作品的结集。

  过去我们也曾经读到过不少写少数民族的诗歌,但多数是以观光者和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地区和人们的生活的,如写风物、风情、或民俗的表面特征,多数也都是一种猎奇的美丽描写。而唐德亮的诗则不同,因为有“我”在其中:“三千年古寨不老”,“长出一个个杉树皮般/的黑色山民”,而“我是其中一个”。诗人所看到的、经历的和想到的,都集中于一点,这就是“不再沉溺于古老的云雾/不再让山峦阻断目光/让青藤缠绕脚步/一双手/一把智慧的锄/把贫困埋葬在谷底”。他深入到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中,体验生命的顽强:“脚印,一条长长的河流,却已凝固/像星河,亲近又遥远,紊乱,又清晰/不断剥落,不断生长,这就是母语/石头般苍老,乳汁般香甜”,正是这种民族不屈和奋进的历史与精神传统,使“我感到它在抚摸我的灵魂仿佛/温柔而刚烈的阳光……”诗人身上正是流动着这种民族的血脉,泡在“瑶家的澡桶”里,感受是“肉体被灵魂升华/无论多么沉重的叹息/都被这一桶水蒸发”,我才能感觉到“一桶水包围一个民族/浸泡一颗心/一个冬天/不再寒冷”。听到“鼓王”敲击鼓声,能感到这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另一种灵魂的倾诉”。这一切民族的生活的风俗、风情,诗人都能感受到深刻的意蕴与内涵,而不是表面的惊奇和赞叹,这就是作为瑶族诗人对自己民族历史和精神有深入骨髓的理解,因此才有不同于一般的感情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德亮的瑶山,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诗人是走出乡土来看自己的乡土的,既有割不断的亲情,也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描写它生存的原始与艰难,需要改变的是贫困和落后。在《粤北石灰岩印象》的组诗中,写“珍贵的泥土”,被“石头霸占与镇压”,生活在这里的人面对的都是“比石头古老的熏风/比死亡更戕残的命运/比石头更麻木的知觉”。而更为忧虑的是,现在他们的孩子还得不到教育,缺少知识和文化。在《学校》中这样写道:“单调寂寞让村落/像石头一样沉默/愚昧与无知冥顽而蛮横/主宰着人们的头颅/可怜的学校墙裂顶漏/如同乞丐惨不忍睹/书声似山野小草/虽然稀落却也有几丛绿意/更多的孩子成群结队/在村头寨尾放逐时光/与学校无缘……”诗人抱着强烈的愿望,要让贫困落后的山乡,与时代同步发展,让山乡人们也能过上现代更好的生活。这就与一般乡土诗,陶醉于田园山野有了更高境界。我以为这种思想感情是更为复杂的一种乡土情怀,他不是一般社会学意义的人文关怀,而是一种骨肉连心的爱与痛的表达。

  唐德亮是从瑶寨山乡走出来的诗人,进入城市多年,由于自己身上深厚的乡土情结,他又感到城市文明的不可阻挡,但都市的先进与腐败是共生的,人“在都市里迷失/在都市里浸润/在都市里裂变/拼搏新生”,从乡土到城市的变化,总是希望既能享有都市现代文明,又能保有乡土的纯朴与良知,诗人唐德亮用诗表达了这种心理。

  唐德亮的诗在艺术表现上是不错的,很讲究构思,诗意深邃,耐人寻味。有的还写得很有情韵,很精致的。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1日 第八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