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国探月首席科学家:学以致用是唯一诀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4:04 新民晚报 | ||||||||
复旦大学的学生正在听欧阳自远院士讲述人类的探月计划 本报记者 纪海鹰 摄 欧阳自远院士近影 纪海鹰 摄 本报记者董纯蕾 从地球到月球,平均相距38万公里,对人类而言,那是一段遥远的路程。 中国探月之路的“领路人”名叫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10月9日,欧阳自远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当时,舅父正在隔壁屋里念书,正念到“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孩子降生了。于是舅父说,这个孩子的出生这么艰难,肯定来自很远的地方,就叫他
翻开欧阳自远的人生履历,在成为我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以前,他从事过矿床学、核子地质学、核爆岩石学、冲击变质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源环境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他是我国天体化学的开创者,也是著名的地球化学家。记者不禁问欧阳院士,科研之路是条漫长的“路”,坚持的动力在哪里?诀窍又在哪里?但欧阳自远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每一次都是学以致用,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发掘地球的年轮 欧阳自远固然深爱着月球,对地球以外的天体充满好奇,但是若问他怎么会萌发探月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却还是为了地球:跳出地球看地球,才能真正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地球。 唤醒地下宝藏 1952年,欧阳自远报考大学时填写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他没有继承父母的医生“衣钵”。因为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开采矿产资源,地质专业是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之一。“当时的自己很豪迈,要把地下的宝藏唤醒,为建设国家服务!”本科毕业,欧阳自远又考取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铜矿和铁矿的成因。于是那段日子,每天天刚亮,他就背着硕大的地质袋下到矿井坑道里。地下很潮,背一大堆石头从矿井里爬出来,天已全黑,浑身又湿又脏,回到北京时,欧阳自远足足运了十几箱石头。 参加地下实验 他还搞过核子地质——1964年,他接受国防科委的委托,组织了一支多种学科相结合的地质综合研究队伍,承担我国地下核爆炸试验场地选址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研究。两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欧阳自远都参加了,好几年的春节都留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由于当时的纪律要求绝对保密,家人一直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忙什么。刚回家那会儿,儿子不认识他,甚至跟妈妈说家里来了位叔叔。“后来他们隐约猜到了吧,因为我每次回家都带着葡萄干。”这段经历也为欧阳自远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对撞击的理解,天体的撞击过程跟核爆炸一样,都是高温高压的冲击波。此后,他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在贵州一待就是38年。 倾听陨石的往事 如何着手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质?那就先和“天外来客”陨石交朋友吧。 别小看这些天外落下的石头,欧阳自远常说:“这陨石一研究起来可神奇了,根本不是地球上这一套。”地球上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但是陨石所含有的一部分矿物却是地球上寻不着的。 跟着陨石奔走 欧阳自远跟着陨石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走——他是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1960年,内蒙古附近轰隆隆地掉下一样神秘的东西,那架势有些骇人。人们猜测着:那是火箭的喷嘴还是弹片。欧阳自远笑着说:“别猜了,这就是陨石。”这是老天赐予他的第一份“礼物”,欧阳自远对这块陨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幸运的是,老天的第二份“礼物”更厚重。1976年,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场陨石雨降落在我国吉林,最大的一块有1.7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我带了一支全国性的科考队,在当地考察后研究了整整一年,我们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提出了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等教科书式的经典模式。”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陨石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也有了自己的陨石研究队伍。欧阳自远1988完成的著作《天体化学》,被国际同行誉为“在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性方面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著作出版”。 寻找星际尘埃 欧阳自远又开始寻找下一个地球外的物质——宇宙尘。和浩瀚的宇宙相比,那是一种极其微小的星际尘埃,在地球的高空、海底和地层中都能找到它的影踪。和陨石一样,宇宙尘也记录了46亿年以来发生过的事情。古地理学研究表明,中国大陆的版图在白垩纪末和第三纪初只有西藏还是汪洋一片,能吸收大量宇宙尘,他在西藏的地层中寻找到小天体撞击和生物灭绝的证据。“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曾经发生过地外天体撞击地球事件,70%的生物物种都灭绝于这场‘小行星撞地球’的灾难。凭借扎实的地质研究功底,欧阳自远读懂了天地碰撞的“回忆”。 珍藏月亮的礼物 很小的时候,欧阳自远就对月球怀有特殊感情。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它又为何如此晶莹?长大后他慢慢对月球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它为什么不能像我们地球这般生机勃勃?随着科研的深入,他逐渐认识到月球是一个资源的储藏库。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给了欧阳自远很大的触动——21世纪是人类征服太阳系、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新时代。 研究月球岩石 1978年,美国总统特使布热津斯基访华,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促成了欧阳自远和月亮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时美国人已六上月球,这石头究竟是哪次登月采集而归?采自月球何方?把它送来的美国人只字未说。 这块中国目前仅有、来自月球的石头最后辗转到了欧阳院士手上,他组织了全国最强的力量共解月岩之谜。科学家们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1克重的石头一分为二,半克作科研,半克陈列在北京天文馆。“有机会看到月岩,你一定会很失望——因为它长得和地球上的石头一模一样。”经过十几种分析测试之后,科学家们确定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登月时采集的。石头发现地有没有阳光照射,以及它的成分、特性和结构也都“拨云见日”。“我们一共发表了23篇文章,特棒!”欧阳自远自豪地说。就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服气:真没想到,我们什么都没说,你们却都搞清楚了。中国研究月球的开端由此开始。 踏入月球轨道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全球,月球成为继南极之后的又一科研竞争热点。由欧阳院士主编的《月质学研究进展》为我国探月计划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去年2月25日,我国正式启动探月计划,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他终于正式进入人生中的“探月轨道”。 上周欧阳自远在沪的两场讲座皆反响热烈,结束时间因踊跃的提问而一拖再拖。欧阳自远对记者说:“可其实我原本不爱讲演。如今每年我在全国各地都有十几、二十场讲座,这是为了科普科学。” 学以致用是唯一诀窍 从地质到天文,从矿物到天体,从地球化学到空间科学,欧阳自远大多数的知识都是靠自学而得的。“没有诀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自学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本功。”欧阳院士如是说。 “大学里学俄语,轮到我发言,老师常说:‘这么美的句子,你不如改学文学!’他哪里知道,其实我是通过背俄语歌的歌词来学习俄语的,那时候我能唱100多首俄语歌呢!”至今,欧阳自远仍能用俄语作报告。 喝酒聊天学德语 他学德语的经历更有意思。上世纪80年代,欧阳自远曾两赴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1980年,初到德国的他,在歌德学院学了2个半月的德语,对语法知识有了概念,但听和说还是不行。谁知,仅仅1个月后,他已经可以用德语和人讨论各种问题了。“我的方法很简单——喝啤酒。我和一位德国小伙子,每天晚上喝着啤酒聊天,海阔天空地聊!” 至今,年届70的他学习热情依然不辍。“我是学地质的,在航天领域我不是专家。要胜任探月首席科学家的工作,我还要继续学习。”每天,欧阳院士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捧出《月文化拾贝》 最近,欧阳自远又完成了《月文化拾贝》的书稿,即将付梓。这是受孙家栋院士的启发。他说,随着我国月球探测的推进,一定会掀起一股月文化的新热潮。他说得太好了!于是,我就组织大家写了这本书。《月文化拾贝》一书将介绍中国古代对月球的科学认识,如农历、潮汐和月食等;讲述关于月球的古代传说、诗词歌赋和风景名胜;并选登100多张月球的照片。 欧阳自远说,在所有关于月球的文字中,他最爱的是那句“千里共共婵娟”——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月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