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洋品牌不断出事 到警醒的时候了!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22:13 人民网 |
正宗哈根达斯竟出自无证厨房!这是来自深圳的最新消息。 又一个“洋品牌”或曰“洋名牌”——知名跨国公司的知名产品出事了。今年,大概是他们的多事之秋罢。人们已经不再惊讶了。 是“多事之秋”吗?还是有关问题已经到了“总爆发”的时候了?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震惊,惊讶,然后是平静。人们应当从对“洋迷信”中清醒过来了。清醒之后应是深刻反思。 反思之一:“洋品牌”也姓“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性质有可能使其捅出娄子。仅仅是今年,我们就目睹了一批洋品牌出事:亨氏、立顿、肯德基以及强生、高露洁,它们相继发生违规或产品质量危机!其实,这些年,不断有类似问题被披露出来。有的是质量本身有问题,乃至有害;有的是管理有问题,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跑调”;还有的,干脆是仗“势”欺人,比如,不遵守我们的《劳动法》,甚至狂妄地令我们的工人下跪。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而言之,闹出与知名跨国公司身分不符的丑闻,闹出了与国际名牌不相符合的事情。 接二连三的这些事让人们警醒,即使是世界驰名的跨国公司,即便是世界驰名的品牌,即便是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洋品牌,也有出问题的可能。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家商家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出笼。一句话:名牌≠免检;洋名牌≠高质量。换言之,洋品牌也会出现“灯下黑”!对此,我们,尤其是各地领导机关、主管部门,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全面地、辩证地、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真正提高执政能力。 反思之二:对“洋品牌”的管理缺位、让位,是导致其“灯下黑”的重要原因之一。“洋品牌”也好,知名跨国公司也好,一般而言,有着良好的品质和诚信。正因为如此,我们一些地方、一些主管部门对他们的管理监督,也往往打“放心牌”;甚至有的干脆为其挂上“免检”招牌,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给其系上“红色安全带”。 比如,“从2002年开始,双城雀巢公司生产的雀巢牌和其他品牌奶粉就名列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免检产品名单,有效期3年。在此期限内,雀巢奶粉可免受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问题在于,这种“大撒把”式的监管,这种完全放任自流的“管理”,本身就为这类“洋品牌”的出事,埋下了“伏笔”,洞开了大门。须知,成熟的、文明的社会,决不能仅仅依靠任何个体的“道德自我完善”,而须依靠一整套规范有序的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来约束,来保证。任何形式的放任自流,都是管理和监管的缺位、失职乃至渎职。这一点,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反思之三:一些地方对“洋品牌”的“贡献度”有单项依赖、过度依赖的倾向,“超国民待遇”令“洋品牌”恶性毕露乃至膨胀。一方面,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工作角度考虑,多年来,“洋公司”即跨国公司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是香饽饽,尤其是“洋名牌”,事实上,不少“洋品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一如上述,也确有一些“洋品牌”捅了娄子,倒了牌子,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这些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诱使一些地方官员过度依赖、单向依赖“招商引资”,而其手段则往往是不讲原则地“给政策”、“给待遇”。这其中,就有对所招所引之“资”的“超国民待遇”的保护。不仅在财税方面给足政策给予照顾,而且在这些“洋名牌”出事时,装聋作哑,不置一词,甚至还走到前台,为其遮丑、说情,百般开脱。美其名曰为“保护本地经济”,“振兴地方经济”。而事实上,早已滑向地方保护主义一路,而且是在保护落后,保护丑陋;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侵害国家利益;也从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洋品牌”犯规、“出线”的取向。这,也是一种“灯下黑”——也许是更为可怕的一类“灯下黑”!须知,市场没有“无冕皇帝”,我们实在不要太过幼稚了。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平等竞争、有序竞争。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谈“洋”色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后来一度对“洋品牌”以“非国民待遇”,即处处防范、歧视、遏制乃至刁难的时代也过去了。现在呢,则到了大声疾呼尊崇市场规律,对所有获得“市场准入证”的市场主体一律采取国民待遇的时候了。即,任何市场主体,包括“洋品牌”,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到市场上来遛遛,来公平竞争;对任何市场主体,都要依法管理和监管,都要管住管好管到位;同理,任何市场主体,不管它姓“公”还是姓“民”,姓“中”还是姓“外”,都要遵纪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应有“豁免权”和“治外法权”,违纪违法者都要受到法纪严惩。只有这样,市场才会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