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咸水歌唱出社区新风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0:08 南方日报

  海珠区滨江街居民发扬光大,百年疍家民谣由咸到雅

  咸水歌唱出社区新风采

  文明社区睇真D

  系列报道之八

  “滨江堤岸呢十里闻啰,龙翔狮舞振精神啰,三个代表啰来指引呢,民间艺术荫万民啰,呢啰呀!”夏日蝉鸣,清音鸾鸾,海印公园里传来歌声阵阵,这歌声既象粤曲,因为它用白话方言演绎;又像山歌,因为它清脆动人,脆声悦耳。在海珠区滨江街的社区里,你随处可以听到这样曼妙优美,有着170多年历史的白话渔歌(俗称咸水歌)。

  疍家旧民谣重回现代生活

  时下,大街小巷流行的是卡拉OK,而在海珠区滨江街,男女老少却时兴唱咸水歌。不仅老人家会唱,青年人会唱,连小学生也能即兴哼上一段。这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水上民歌曾面临失传,几近绝迹,但滨江街的群众硬是把这种记载着“疍家人”生活轨迹的民间音乐给“抢救”回来,并让它在社区里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何为咸水歌?咸水歌是广东民间音乐的一种,是解放后从水上迁到陆地定居的原水上居民(也称“疍家人”)的独特艺术形式,距今已有过百年历史。传统的咸水歌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单乐段体,内容多为生活琐事、男女爱情及社会见闻。海珠区滨江街办事处文化站的谢棣英站长介绍说,白话渔歌之所以被称为“咸水歌”,原因有二,一是疍家人居于海上,大海之水味为咸;二是内容粗俗低下意为“咸”。

  据介绍,当初水上居民多不识字,很少有人读过书,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而且还有“水上居民不能同陆上居民结婚”规俗,因而腔调哼哈之间,这些“疍家人”唱出来的歌谣大多带有一种极端生存环境影响下的自卑与悲伤。为了变“咸”为“雅”,近年来,滨江人专门成立咸水歌创作组到中山、番禺等地采风,对原有的咸水歌加以提炼升华、修改美化,既保留了原有的调子和韵味,又创新歌词美化旋律,给老歌赋予新意。

  所有学校都有咸水歌演出队

  周二上午的九时,在海印公园的中心舞台排练场,一群老年人精神抖擞地在排练,准备参加今年的咸水歌中秋汇演。虽然天气炎热、阳光毒辣,但老人家排练的热情丝毫不减。陈姨是滨江街老年咸水歌演唱队的一员,虽然已年过六旬,但唱起歌来仍然中气十足,吐字清晰。陈姨笑着告诉我们,她家楼下有个小院子,每天晚上一些下楼乘凉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唱唱咸水歌。

  据谢棣英介绍,滨江街先后成立了少年咸水歌演唱队、青年咸水歌演唱队和老年咸水歌演唱队三个演出团体共200多人,经常参加各种市、区文艺汇演和“送歌到部队”、“送歌到社区”等活动。街道还开办学习班传授和辅导有兴趣的歌友,每年的培训人数都达到上千人次。

  为了让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滨江街辖区内所属的6所大中小学校全部成立咸水歌演出队,每年的“七一”、“十一”、中秋等节日,都会举办滨江街区咸水歌大赛,咸水歌已经成为滨江街区群众性的特色文化艺术活动。咸水歌在海珠区可谓家喻户晓,滨江街的咸水歌队更是名声在外,2004年,滨江街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咸水歌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本报记者 陈洁娜 实习生 陶国睿 黄敏 通讯员 谢强 林汉文

  图:

  在海印公园,市民常常听到滨江街咸水歌合唱队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咸水歌声。 符超军 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