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虎城之妻原来是共产党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1: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的家。”2005年7月2日下午3时,在西安市建国路信义巷一处幽僻的住宅里,71岁的杨拯英平静地向本报记者回忆起父亲杨虎城和母亲谢葆真。西安事变后,受蒋介石报复的杨虎城和谢葆真开始了长期的囚禁生活,杨家4姐妹也四处辗转逃难。“……我们逃的不是日本人的炮火和炸弹,而是蒋介石的迫害。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抗日,年幼的我们,却因为有一个抗日的父亲,而不得不逃往他乡。”

  文、图/特派记者黄丹彤、李桂文
杨虎城之妻原来是共产党员(组图)
①张学良(左)和杨虎城。
杨虎城之妻原来是共产党员(组图)
  ②1936年杨虎城的妻子谢葆真与孩子们合影。左起:杨拯美、杨拯中、杨拯汉、杨拯英。
杨虎城之妻原来是共产党员(组图)
③杨拯英向记者展示这张她所珍藏的唯一一张父亲的照片。

  女儿追忆

  “在火车站通往西安新城广场数公里的道路两旁,排满了自发前来迎灵的西安市民。低沉的哀乐声中,父亲的灵柩被缓缓地从车厢里抬出,站台上的我再也按捺不住心底的悲伤失声恸哭,泪水纷飞洒落在胸前的小白花上……”这个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是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英关于父亲的唯一的记忆。那一天是1950年1月30日,杨拯英才15岁。

  结婚:父母婚事经共产党组织批准

  “西安事变发生时,我还不满3岁,但是从我父亲生前的机要秘书王菊人、英文秘书亢心栽等多位前辈那儿,我了解到父母那时的许多事。”71岁的杨拯英现为陕西省政协委员,她话音缓慢地回忆说,“很多人不知道,思想进步、性格刚烈的母亲谢葆真原来就是共产党员,父亲也知道母亲这一政治身份。1928年,母亲谢葆真同父亲杨虎城在皖北太和县结婚,是事先经过共产党组织批准后才办的。”

  兵谏:父亲和张学良相见恨晚

  “结婚后母亲经常利用杨虎城夫人的身份,为共产党组织活动提供方便。当时,党组织许多秘密会议就在我家里召开,每次党内同志到来,父亲知道母亲有事,总是借故避开。”杨拯英说,到了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领热河、察北等地后,父亲已经对内战非常痛恨,他对部下说“抗日,国家有出路,大家都有出路;打内战,大家同归于尽。”张学良来了以后,两人相见恨晚。1936年12月,在多次向蒋介石苦谏均遭拒绝的情况下,张杨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痛别:父亲出国考察竟成永诀

  “其实家人对蒋介石后来的报复迫害早有所预料,在西安事变之前父母就把我和姐姐拯美、妹妹拯汉和拯陆等4人送离西安。”杨拯英回忆说,那时她和其他3个姐妹一起被外婆带到长安西八里村一农民房屋居住。“果然,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背信弃义软禁了赴南京的张学良,不久又将父亲撤职,逼令他以‘欧美考察军事专员’名义出国考察。”

  杨拯英说,父亲出国之前很明白自己的处境。“1937年6月28日晚,父亲在出发前一天对送行的哥哥杨拯民说,这是调虎离山计,他心里非常清楚。就这样,这次出国,成了我们4姐妹和父亲的永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国外的杨虎城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回国参加抗战均遭拒绝,同年11月26日杨虎城和妻子谢葆真不顾阻拦回到香港,再次要求参加抗战。蒋介石复电邀他到南昌会晤,并派戴笠前往迎接。这是一个圈套,当杨虎城抵达南昌时,即遭到蒋介石特务的扣押。

  逃难:不为日本轰炸为避蒋迫害

  从此,杨虎城开始了12年的囚禁生活,杨拯英也和其他姐妹一起从西安乘飞机到成都逃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拯英渐渐明白了“逃难”的性质。“我们逃的不是日本人的炮火和炸弹,而是蒋介石的迫害。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抗日,年幼的我们,却因为有一个抗日的父亲,而不得不逃往他乡。”杨拯英说。

  噩耗:父亲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

  “1949年9月,我考进西安高中。正当我正在盼望新中国的解放,盼望与朝夕想念的父亲团聚时,重庆传来了噩耗:父亲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而母亲也在两年前死在国民党的监牢中!我盼了12年,最后盼来的却是8口棺材。蒋介石在撤退前竟指使军统特务将我父亲杨虎城、哥哥杨拯中、不满10岁的妹妹杨拯贵暗杀了,连父亲的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孩子宋振中、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都没放过。”

  遗憾:未能为张学良百岁祝寿

  西安事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张杨两家一直保持着来往。杨拯英说,张学良将军离开大陆后,与她的大哥杨拯民多有联系,杨拯民与张学良将军在大陆的亲属也保持着往来。杨拯民之子杨翰多次代表家人赴夏威夷探望张学良将军。2001年,张学良将军百岁寿辰时,杨翰也曾前往祝寿。“那是2001年6月3日,东北张学良研究会特别邀请我去夏威夷为张学良祝寿。因为我身体不好,未能成行。如今已成永远的遗憾。”

  亲历者说

  “张学良让我把枪放进枪套”

  1936年12月12日晨5时许,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民族大义联合举行“兵谏”,在临潼骊山山腰活捉了蒋介石。随后,蒋介石被送回西安市内杨虎城办公所在的新城大楼看管起来。69年后,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张庄村一个农家小院,当年负责在新城大楼看守蒋介石的杨虎城卫士队副班长、91岁的王志屏老人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当年的难忘经历。

  蒋介石当时狼狈极了

  “小汽车上下来一个人没穿袜子,腿带伤痕,我一眼就认出他就是蒋介石。”王志屏时任杨虎城卫士队2分队4班副班长,1936年12月12日早上奉命在新城大楼西门岗位值班。他说,突然看到一辆满载荷枪实弹士兵的军车护送一辆小汽车在大门停下,两个卫兵将一个身材高瘦的人从车里搀扶下来。让人意外的是蒋介石穿着长袍,白裤子卷在膝盖以上,小腿上一道道伤痕,脚上没穿袜子,狼狈极了。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事先没有一点征兆!”王志屏只记得前一天下午在杨公馆大门执勤时,看到张学良驱车来到杨公馆,同杨虎城密谈了很久。

  蒋介石嫌买回的袜子太红

  当时负责看押蒋介石的人轮换班。王志屏所在的那一班人中,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朱子明,另一个就是上官克勤。王志屏回忆说,蒋介石开始一直不吃东西光喝水,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向朱子明提出借两毛钱买点红糖回来,说是“私人关系”。经请示,卫士队队长让我去仓库拿了10公斤红糖给他送去,蒋介石见这么多红糖很生气,说不吃杨虎城的东西。副官听说后说:“你们真笨,用纸包一点就说是两毛钱买来的不就行啦。”我们依言照办,蒋介石果然不再说什么,兑上水就喝起来。那时候天气很冷,蒋介石穿的衣服比较单薄,我们准备了炭火盆给他送去,他却说不要不要,端走端走!特务营营长宋文梅进去劝解蒋介石,还说,委员长,我还是你的学生呢。蒋介石说,你既然是我的学生,你去给我买毛衣袜子。蒋介石对宋文梅买的毛衣没说什么,但嫌买的袜子太红了。

  担心蒋介石把枪拔出来自杀

  扣押蒋介石当天上午,张学良就来看他了。王志屏说:“当时我就在门口站岗,我戴有枪套,可像许多卫兵一样,没有把枪放在枪套里,而是插在腰间皮带的前面。张副司令看见后走到我面前,拍拍我的肩膀说:‘以后不要把枪插在腰上,放枪套里,假如叫你给委员长去送东西,委员长顺势从你腰间把枪拔出来自杀,我们怎么交代?’”

  士兵群众挥泪送别杨虎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逼出国考察。“那天,很多士兵和群众早早就来到机场送行,杨主任的汽车驶到机场,因为太拥挤,汽车无法通过,我们卫士出动把人群分开,汽车缓缓向前开。这时杨虎城下车想给大家讲几句话。”王志屏老人说:“只见他眼泪簌簌往下流,踉踉跄跄向前走了几步,差点倒地。陪同的孙蔚如主席见状连忙将他扶进汽车,送上飞机。飞机绕着机场低空飞了两圈后才离开。”

  新视点

  蒋介石其实也是受益者

  西北大学教授、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主任李云峰:西安事变发生后,共产党中央立即派出周恩来参加谈判,为后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一种观点认为西安事变害了国民党,但历史事实表明,西安事变的受益者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而且也包括蒋介石和国民党。经过西安事变,蒋介石统治权力增强了,成了举国一致拥戴的“领袖”。换言之,西安事变对于国共两党都是一种机遇。至于后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不能归因于西安事变。
杨虎城之妻原来是共产党员(组图)
蒋介石当年就是从这条岩缝中逃命的。

  现场回访

  老蒋逃命岩缝成景点

  7月3日,本报记者重访当年“兵谏”地西安临潼华清池。华清池内一幢砖木结构房子保存完好,这就是蒋介石当年的卧室“五间厅”。当时49岁的蒋介石穿着睡衣、拖鞋,冒着弹雨从这里越窗而逃。

  沐69年朝华暮雨,骊山依然屹立。只是今日临潼已不复当年疮痍满目黄土遍野的寥落境况,旅游已成小城最亮丽经济增长点。当年蒋介石仓皇攀爬的陡峭石沟,已安装铁链扶手,成了一道游人探险逗乐的风景线。

  记者用将近十几分钟的快速度,沿着蒋介石卧室“五间厅”,爬上海拔近百米的骊山虎斑石缝间,仍觉得气喘吁吁。“当年老蒋到了百米高的虎斑石缝,就是沿这陡峭的石沟上去的。”据有关记载,蒋介石当年从山脚翻墙逃到山顶,到侧身钻进崖洞,所用时间很短。

  记者手记

  69年后的激动与平静

  采访王志屏那天,郑州是烈日下的35℃高温;采访杨拯英那天,西安则下了一整天雨。因为记者的到来,再次撩起本已平静的两位老人尘封的记忆,卫兵、群众泪洒机场的送别,女儿迎灵撕心裂肺的哭声,当年张学良和杨虎城不惜牺牲自我去拯救民族危机的一幕幕,令人感动至深。而对当年那段惊心动魄历史的回忆,王志屏依然激动,而杨拯英却显得相当平静。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之后,两位老人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过去,展望未来。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值“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来访。连战来了,宋楚瑜也来了,如今郁慕明又来了!两位老人同声叫好,王志屏每天读报最关心的大事就是两岸关系的进展。杨拯英则告诉记者,69年前父亲和张学良将军联合发起的西安事变,就是为了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今天,和解、统一仍为两岸关系不可逆转的潮流。相信到了中华民族真正实现统一的那一天,父亲如有在天之灵,也会倍感安慰。

  是的,九州统一,中华复兴,英雄当含笑九泉。(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