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除中国大学教材根本之患的三大举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13:57 人民网

  我国大学教材知识陈旧、内容与社会脱节、版式语言风格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差距等弊病,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不和谐音,屡遭社会各界批评和诟病。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4日第十版报道,2001年5月份,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其比例竟高达73.9%。调查涉及该校98级22个专业42个班、99级4个专业、97级2个专业,在调查的

119本教材中,其中内容老化的占23.5%;内容重复的占10.1%;内容不适用(指太深或太浅)的占29.4%,有书而未开课的占10.9%。

  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内容变化大的学科,如计算机、法学等学科,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情况更严重。一家著名门户网站曾就“你所学的计算机教材对你就业有帮助吗”作过调查,结果34.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教材严重滞后于IT技术的发展”,60.1%的学生认为“有一点用,但仅相当于入门教育”。

  2005年3月24日刚出版的《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建省某高校2005年刚开学使用的法学教材,如《法学基础》关于婚姻法方面的内容,仍然是两年前未修改前的内容。江西某高校的大四毕业生小陈来到福建省一家电视台实习,可上班第一天,就犯了愁,原来她根本不懂怎么操作电视台的非线编设备。她说:“怎么和学校里学的不一样?”原来她在学校里学的《电视编辑学》已经落伍了,如今的设备早已更新换代。

  据2004年9月9日《新民晚报》报道,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厌烦教材、不看教材,高校教材成“鸡肋”。不少大学教材存在知识老、版本旧的特点,有的教科书版本甚至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简直让人像是看到古董一样。许多大学生认为,学校发的教科书“食之无用,弃之可惜”,每学期三四百元的教材费花得很“冤枉”。上海一些大学,一个班有五成学生不买教材。许多大学生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不付昂贵的教材费,而选择“组团”去书店或出版社买教材,有的班因为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付教材费,一半学生干脆不买不看教科书。同济大学不少大四学生毕业离校时,把自己用过的教科书送给了下一届的学生。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一到期末,便摆出书摊,把二手教科书和讲义卖掉,学弟学妹也觉得实惠。有趣的是,教科书往往是书摊上价格最贱的,一两元钱便卖了,因为大家都觉得教科书价值不高。

  我国高校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屡治不去的顽症。

  为解除大学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教育部做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有些大学出版社也做些有益的尝试,但大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笔者认为,要根除我国大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教材编写--出版--使用三方和谐互动的产业出版链,具体地说,就是要采取以下三大举措。

  一、改变教材编写者的组织构成,使目前多个学科指导委员会和各行业、学科协会结合,在根本上改变高校教材的知识内容陈旧老化、体系结构封闭、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缺陷。

  教育部目前有五十多个一级学科指导委员会和多个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小组),学科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受教育部委托,对我国高等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建设与发展等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具体建议。研究各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有关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审议、鉴定有关教学改革方案、成果,指导、推动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研究国外有关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总结其成功经验,向教育部提交有关报告或具体建议”等任务,其中牵头组织编写各个学科教材或者审核出版相关学科教材,是大多数学科委员会比较具体化的工作。但目前绝大多数学科指导委员会都设在高校,委员会成员构成基本上是大学教授和学者。

  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由教育部从高等学校或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中,根据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教学工作或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作凤正派、身体健康的原则选聘”,但实际上,学科指导委员会在组建过程中,却很少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技术人员参加,因此,关于学科专业的一线社会需求、尤其是新知识不能及时写进教材,就很容易成为我国高校教材的通病。

  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全国各类行业协会已达四万多家,约占我国社会团体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行业协会经过改革开发后20多年的发展,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公平竞争,反映企业诉求、完善社会服务以及承担政府转移职能、促进机构改革诸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行业协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走上经济活动的最前台,在指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维护行业企业利益等方面又做出了新的业绩,积累了新的经验。因此,学科指导委员会与各行业协会的适当结合,会吸收行业的最新知识、最新成果补充到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来,以各个行业的“能者”为师,促进基础教育与应用性技术教育的交叉、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融合等教育理念的实现。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1、教育学科指导委员会与各行业协会成员结合比例问题。笔者建议,在一些基础学科上,两者的结合比例以学科指导委员会为主,吸收行业协会成员加入;在一些新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应以行业协会和实践一线人员为主;根据学科的不同,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组织成员年龄要老、中、青适当结合;

  2、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掌握应用性技能知识、前沿学科最新知识的比例结合问题。这里要区分研究性大学和普及性大学的区分问题。在一些普及性大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用来辅助掌握实践技能、能力培养目标的,不需要系统掌握;而在研究性大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要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阶梯。学习课时和学分设置下放到各个大学。

  3、在以学生能力建设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教材设计的关键点是在内容结构上如何建设一个开发性的学科体系,使学科必备基础知识与最新知识有机融合问题。

  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基本确定了教材内容选择原则和编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通识教材开发解决了过去基础学科的知识壁垒问题,但在各学科前沿新知识、应用性技能知识的吸收和建立开放性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大学生接受习惯,促进中国高校教材的数字化、电子化等多元形态建设,改变目前教材出版形态单一以图书为主体的教材形式,即建立广义上的开放性的“大教材”概念。

  有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教材除作为文字教材的教科书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网上教材。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主动地作为普通教养与专业教养的成分,必须加以掌握的物质对象与观念对象。现代的教材概念蕴含了下列要素:①作为学生的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②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的系统掌握,以及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和技术。③知识体系同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教材就是这三要素的统一(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这种教材概念的广义界定,对于现代教材建设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以美国为例,由于高校教材的立体化率非常高,直接推动了数字教材的出版。利用网络或电子书取得大学教材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流行趋势。根据(Newsmakers/LiaisonAgency)2000年的调查显示,美国有62%的大学生喜欢数字文本图书。

  美国的一位传播学专家约瑟夫多米尼克,在《大众传播动力学》一书中,这样预言未来的教材:“你不用在校园书店的人群中挤来挤去,而是利用你的电脑联系一家在线的图书经销商。你搜索你要的那些书。点击几下之后,它们都已在你的购物车中。你输入了一个信用卡号码并再次点击。嚓一声,这些书都已下载到你的轻便易携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中。”这种描写虽然不完全是现实场景,但比较普遍常见的,是美国一些大学书店的按需印刷系统(Printingondemand)在加快推动着数字教材的诞生步伐。按需印刷以一种类似电子图书的方式工作,出版商制造一个巨大的数字图书的数据库。顾客走进一家书店,浏览一下目录,并选择了一本书。接着书店中的一台机器下载该书并印出它。一个名为Folletts的出版商在全国挑选出来的大学书店中设置了这种按需印刷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在大约15分钟内下载与印刷一本教材。按需系统是电子教材的准成品,只要电子阅读器普及,根据个人的阅读习惯,图书教材将会完全被数字教材取代。

  数字教材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它省去了传统图书教材的出版、发行、零售环节,使教材直接到了消费者手中,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1)学生按需索取,即便是一些短版教材,哪怕每学期只有一名同学需要,出版社也可满足;(2)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最新信息的融合,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更改和修订;(3)出版成本只有版税等几项内容,与图书相比大大降低,学生受教育成本也随之减少。结合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现状和教材出版实际,教材出版数字化特别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美国大学书店的按需出版、数字出版做法值得充分借鉴。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材特点,就包含着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是通过围绕一定命题的论争,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成长。因此大学教材原本就是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体,需要视各种教育情境灵活处置。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教科书,是以师生交换意见、展开论争的教学为前提的。这种教材配有例题、思考题、参考文献等等,便于学生自习。因此,对学生来说,它不是什么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圣典”,不过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凡是能够达到促进思考的目的,都可以作为教材。这与我国古代“以能者为师、不拘一格”的教育思想非常相似。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一些大学知名教授的课堂往往是一篇报道、一则消息或一个事件开始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高校教材出版单位应在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设计、规划:1、在教材结构上,应规划两种结构性的大学教材:一种结构是表现概念、法则、基础规范的文字教材。这种文字教材应含有课程教材主教材,即我们经常使用的教科书。同时配有辅导教材,它包含参考书、讲座、课外阅读读物等内容,此外还有课程学习指导和自我测试学习效果的试题库等内容;

  另外一种教材结构是有助于各种能力的系统掌握,以及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和技术训练的能力手册。这种手册结构以单元、分段式或者活页形式设置,它应包含项目设计、实习报告等能力训练部分,同时还包含最新学科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技能应用部分。这种结构设置理念保证了我国高校教材在知识结构上的开放性,避免了过去因为教材结构的封闭性,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淘汰旧内容的缺陷。这两种教材结构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以图书、脱机光盘和网课、甚至是报告等形式体现,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学习包的形式;

  2、在教材形态上,充分利用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组建中国高校教材的数字出版中心,改变教材的单一图书形态,适应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增加网络、影视教材产品出版开发力度,促进教材多样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我国高校教材的多样化、数字化建设的好处是全方位的。我国是一个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国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巨大。作为教育资源的核心教材产品的多样化和数字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满足发达地区的“吃好”问题,也能够满足不发达地区的“吃饱”问题。

  可以预见,我国高校教材出版与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将会愈来愈突出,数字教材为这种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选择方案。

  (三)、建立独立的第三方高校教材评估组织,对教材编写内容、知识体系和结构、出版成本和教材形态、最新教学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出版前、使用中和学习后的定期评估。

  评估成员组成中要有教育产品的最终用户人才需求单位和与出版者和编写者没有利益关系的学生社团组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尤其是确立教材使用者参与教材使用的必须环节,保护大学生的知情权和消费利益。

  我国高校是大学的任课教师、行政管理者具有教材的决定使用权,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没有置喙的余地,这种现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不和谐音。据一位记者对上海市八所高校的文理科大学生的采访,有五所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或每年交纳一笔教材费,数额因专业不同而变化,一般每学期少则200多元,多则近400元。某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大三学生表示,他们的教材费都是学校统一收的,由学校代为购书,通过教材科发给学生。学校期末核算时多退少补。这种现象决不是个别的,而是我国高校十分普遍的现象。按照相关法规,这种行为与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一样属侵权性质、违法行为,必须彻底及早根除。因此,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建立和发挥作用,一定要充分保证学生社团的地位,具体可分步骤实施,采取如下几个环节:

  1、首先推行大学教材选择征订说明会制度,每学期召开由大学生参加的在价格、内容方面的说明会或听证会,听取学生意见,改变目前由大学教师、教材科确定教材的局面,在制度上杜绝教材腐败;

  2、其次逐步推广高校教材定期评估组织制度,尤其是涉及到使用量大、范围广泛的教材的编写,必须设置教材评估环节,由评估代替政府教育主管的行政管理,评估意见前移到编写者编写之后、正式出版之前,作到及时修正、按需出版,减少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3、高校教材的评估组织要定期对我国高校使用的教材,进行出版前、使用中和学习后的效果评估,及时发布报告,指导编写者及时改进修订、出版者及时改版或减少、增加生产数量,使用者正确选择。

  组织设立高校教材评估组织、并引进大学教材出版环节的意义十分重大。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已逐步由国家包办转向多种社会办学、多层次多结构的产业化方向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学科专业等都要迅速变化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的需要,因此,第三方评估组织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由“管理”、“统编”向依法监督、依法裁判的角色转变。同时,由于评估组织代表了大学教材使用者的意见,从产品的终端出发规划大学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甚至出版成本控制,反映了消费者的最终需求,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再者,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大学教育在很长时期要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性、研究性人才任务,如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作到学有所用,这种人才教育效果的认定和社会适用标准,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高校教材评估机制是我国高校教材编写—出版—使用三者有机互动、和谐发展的产业链条中关键环节,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人才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打下了基础。从这一关键点入手改革大学教材建设,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明星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