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年墓志启迪后人(通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5: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千年墓志启迪后人(通讯)(图)
研讨会会场。

  本报记者 孙东民摄

  本报记者 于青 王斌来 曹鹏程

  自去年10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宣布首次发现日本赴唐留学生井真成墓志以来,国际学术界给予了广泛关注,日本的“井真成热”持续高温。今年5月,井真成墓志在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展出;7月20日以来,井真成墓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7月25日,朝日新闻社出版了新书《遣唐使看到的中国和日本》。

  7月29日,由中国人民日报社和日本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东京朝日新闻礼堂拉开帷幕,主题正是人们最关心的热门话题——“井真成墓志和遣唐使文化”。朝日新闻礼堂座无虚席,700名听众像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的听众甚至带着字典和录音笔。听众们认真地记笔记,问题通过纸条不断传到来自中日韩法等国的12位学者手中。学者们非常投入,时而各抒己见、时而激烈争论,听众席中不时响起阵阵笑声和掌声。

  遣唐使———印证千年交流史

  与会学者认为,进入8世纪以后,唐王朝迎来了最盛期,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与70余国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关系。这一时期唐王朝的对外开放的原因之一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唐朝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国外。随着商品的流通加快,出现了工商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均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和国内外商品的集散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对外经济的交流,反之对外经济交流的推进,又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这样的周而复始,使得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化。

  古代中国与日本长期保持着友好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唐代,日本派出了大批使节、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古代中国先进的文化。在他们当中,有玄昉、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空海、最澄、橘逸势等著名的人物,但还有更多的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为了两国的友好交流,他们不惧道路艰险,跨过惊涛骇浪。有不少人随船沉没在滔滔大海之中,还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回国而客死他乡。

  日本当年曾先后向中国派遣了约17批遣隋、遣唐使。在世界历史上像日本这样持续数百年大量地向一个国家派遣使者并不多见,这既表现出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也展现了日本人民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

  井真成———中日友好添佳话

  与会学者介绍说,2004年4月,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从民间征集了一方唐代墓志。在征集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是,这方墓志出自西安市东郊某建筑工地。西北大学考古学系的几位学者对这方墓志进行了研究,从墓志的形式、铭文的内容和字体、保存状况等方面,确认了其真实性。墓志铭文中有“国号日本”等字,表明死者是日本人,这在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是首次发现。同时,墓志铭文对死者的身份、年龄和死亡及埋葬时间都有记述,表明死者与当时的日本遣唐使有关。因此,大家一致认为,这方墓志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收藏。西北大学根据学者们的意见,最终决定出资征集收藏这方墓志。

  在中国古都西安发现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历史意义的事。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再一次激起人们对遣唐使时代中日两国睦邻亲善的那一段历史的追忆,再一次感悟到唐王朝的对外开放。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万国衣冠朝长安”,穿着不同服饰的不同肤色的各国使者、僧侣、学生、艺术家、商人云集长安。

  井真成因病英年早逝,有唐玄宗特命予以安葬并追授“尚衣奉御”官职。井真成近一半的生命在中国学习度过,可以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普通留学生,他的命运受到中国皇帝关心,这不仅在当时,在今天看来也值得人们深思。

  新世纪———以史为鉴创未来

  与会学者认为,井真成墓志再次明证了:一衣带水的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共同的地理与文化背景,一直是联系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因此有理由相信,中日关系必能克服面临的困难而继续向前发展。日中友好协会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曾经说过,这通墓碑不啻是日中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印证,也是今天日中友好的榜样。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要以这段历史为鉴,让日中关系变得和睦。

  记者采访了几位现场听众。退休前研究古代史的日本学者若林先生告诉记者,这场研讨会学术性非常强,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者们争论上两天,把遣唐使的学术成果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若林还指出,日中两国1300年前的这段友好佳话再次告诉人们,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多源于中国,正是那些奔波于中国和日本的友好使者为日本历史带回了辉煌的种子。现在的日本要重新反省,回到千年之前的友好原点,通过交流共同强大。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铃木靖民说,今天,东亚各国各民族之间产生了政治性摩擦,其很大原因是以近代史为主的历史认识问题。遣唐使是在探讨

  这些问题之际合适的、富于广度和普遍性的良好题材。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张云方在现场赋诗一首,道出了与会者的共同心声:遥望星河思絮生,近语大唐情真诚。温故知新同携手,吾辈本是求和平。

  人们普遍认为,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通过对井真成墓志的探讨,深入思考东亚文化交流,深入思考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报东京7月29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30日 第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