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藏在浙北山中的故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5: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陈伟光

  在杭州萧山机场下了飞机,驱车沿杭宁高速公路,不到两小时便告知“到了”。

  我们“到了”的这个地方,是浙江省长兴县,位于浙江省西北角,与江苏的宜兴和安徽的郎溪、广德交界,处于沪、宁、杭“金三角”中心地带。

  长兴很有古韵。它是“茶圣”陆羽的栖居地,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明代文人归有光做县令、吴承恩做县丞的地方。然而,我此次长兴之行,并非为了寻古,而是一次“红色”之旅。

  早就听说:在长兴西部山区方圆七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分布着新四军苏浙军区十七处旧址,其中十五个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司令部、供给部、政治部、粟裕旧居、苏浙公学、苏南行政公署、被褥厂、鞋厂、兵工厂、后方医院、银行兑换所、煤矿、报社、长兴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等所在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有江南小延安之誉。

  一

  长兴的地形很有意思,由西到东,分别是山区、平原、湖泊,身段步步放低。西部层峦叠嶂,紧依天目山,毛竹遍野;东部一马平川,连结杭嘉湖平原,毗邻太湖,是鱼米之乡。

  贯穿东西的是一条河,名箬溪,当地人称为母亲河。据称在西部群峰之间,有大小七十二溪,汇聚到百亩漾,此为上箬;东流而下雉城(县城),为中箬;再下而归太湖,为下箬。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赞道:“一派溪从箬下流,春光无处不汀洲。”

  出长兴县城,过画溪桥,就到了百亩漾,行车二十多分钟。百亩漾有大片原始小竹林,也即是箬,作湖笔笔管的原料。穿过百亩漾,就进入“红区”了。

  愈往里走,山愈大,沟愈深,林愈密。登高东眺,正前方是上海,左前方是南京,右前方是杭州,徒步行军均不过两三天路程。真乃虎踞之地。这就是抗战后期新四军苏浙军区的战略大本营。

  1943年9月,日寇为巩固其宁、沪、杭三角地区的统治,维持太平洋战争,集结三个师团大举进犯苏浙皖边,国民党三战区守军不战而退,十几个县陷落。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部由苏南向苏浙皖边挺进,开辟郎溪、广德、长兴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于1943年底进驻长兴县槐坎乡、白岘乡一带。1944年,十六旅同日伪军进行了包括著名的“杭村缴大炮”、“长兴战役”、“周城战役”、“青岘岭战役”、“泗安战役”等在内的一千二百四十二次战斗,攻克据点八十处,毙俘日伪军六千七百二十三名,缴获各种炮六门(其中一门日式九二步兵大炮,现作为“功勋武器”陈列于军事博物馆)、轻重机枪一百三十挺、步马枪四千一百八十四支,收复失地五百平方公里。苏南解放区由过去分散坚持的小块游击区发展到拥有三百万人口的大块根据地。当年,延安《解放日报》四次报道了长兴战况。

  十六旅对日伪的攻击作战,为迎接新四军江北主力南下,开拓了前进的阵地。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为准备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华中新四军应以南下为主。……特别是浙江,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指示,1944年12月26日,粟裕率新四军一师主力从苏中渡江南下,次年1月6日到达长兴槐坎乡与十六旅会师。

  1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下辖四个纵队约三万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未到职),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皖南的抗日斗争。在此后的九个多月时间内,粟裕指挥苏浙军区一面打击日伪,一面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首创“山地运动战”战术,取得了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的巨大胜利,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据地,使浙西和苏南连成一片,初步形成了对上海、南京、杭州的战略包围。抗战胜利时先后解放浙西和苏南十多座县城,使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领导的十九个大的解放区之一。

  二

  一棵基干够两人合抱的古银杏树下,一排白色的高墙,中间两扇朱红大门紧锁着。这就是槐坎乡仰峰岕沈家大院,当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行进了院子。

  好大的一座徽派民宅!宅子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正屋为三进五开间两厢房木楼,西面有十一间侧屋,总共五十一间房。粟裕将军和夫人楚青、儿子粟戎生就住在大院第三进楼上,二进楼下为秘书处、参谋处和作战科,十一间侧屋也为军部借用。其余仍为房主自用。

  粟裕一家住在这里虽然只有几个月,但与老百姓亲如一家。住在粟裕一家楼下的是沈家长工侯阿苟,一天,阿苟正在笨手笨脚缝被子,粟裕夫人楚青见后对他说“让我来帮你缝吧”,一边接过阿苟的针线缝了起来。粟裕曾请阿苟看戏,撤走时还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送给他。这些事烙在侯阿苟脑子里,挂在嘴边,“像唱山歌一样”唱了几十年,直到去年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去世前,他一直义务看守着这所旧址。现在是他的儿子在义务看守。

  当时,最让粟裕头痛的是粮食问题。浙西山区耕地稀少,当地老百姓多以卖毛竹为生,大清早背一捆毛竹走十几里山路找买主,运气好时能换回一小袋够全家第二天吃的粮食,运气不好时全家就得挨饿。新四军的粮食多靠人力从苏南挑来,因路途遥远,粮食挑到目的地时往往被挑夫在路上消耗大半。粮食最紧张时,一个连队一天只有十二斤粮食。但无论多么紧张,粟裕严令不许向老百姓伸手。他甚至下过这样一道命令:今天全体睡觉。战士们饿着肚皮哪里睡得着,就说话。粟裕又下命令:睡觉不许说话。目的是为了减少体能消耗。

  为了充饥,战士们吃毛竹笋,不放盐不放油,吃多了面部浮肿。一些年轻战士到溪里抓石蟹吃,石蟹体小,非用油烧难以下咽,就偷取点灯用的菜油烧蟹吃。后勤人员发现后,就在灯油里加点煤油,以防“油耗子”弄得首长点不成灯。

  一位老大娘实在不忍心了,将藏地窖里的十来斤粮食拿出来,磨成面粉,烙成饼,送到前线。

  新四军指战员们铁的纪律、铁的意志,赢得浙北人民的信任。在日伪顽敌肆虐的岁月里,长兴人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自己的住宅腾出来作为军队和地方政权的办公场所。新四军进驻长兴两年多,没有一处军政机关遭到破坏,没有一个新四军战士因为被出卖而牺牲。长兴战役中,当地老百姓组成六百多人和一百二十匹骡马的运输队配合作战。长兴县有一千六百多人参加新四军,其中煤山镇葆青自然村八户人家就有九人参军。当时根据地有首《张家姑娘》的山歌很流行:“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三

  汽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时而柏油路,时而水泥路,时而红瓦瓷墙的现代别墅,时而青瓦粉墙的徽式民宅,让人有时空错乱之感。

  我们来到位于槐坎乡台基村的新四军苏浙公学旧址。这是一幢清末徽式民宅,门前空旷的坪上长满杂草,墙上标语隐约可见:“这里没有黄埔军官,只有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这里没有学士博士,只有宝贵经验的革命者。”横批“革命熔炉”。想当年,1945年2月至10月,新四军苏浙军区在此创办苏浙公学,粟裕任校长,江渭清、骆耕漠任副校长,培养学员一千四百多人。学员分整风队和学生队两大部分。整风队即干部轮训班;学生队是通过公开招考录取的,设有军事、政经、文艺三个系。学员最多时达一千二百人。

  不远处,位于白岘乡横岭岕是新四军被服厂旧址。这是一幢民国初年民宅,砖木结构,五间二厢房外加一字墙木楼,另有五间侧房。1945年春,新四军苏浙军区独立二团为解决部队被服等军需,在此创办被服厂,时有工人七十多人。被服厂生产的服装上的钮扣为毛竹钮扣,全国独一无二。当地人向我讲了毛竹钮扣的来历:新四军初来时,战士衣服没有钮扣,腰里系着草绳。当地风俗,腰扎草绳表示死了人,丧气,因此老百姓不让新四军进门。一个战士看到地上有残余篾片,灵机一动,仿制成钮扣形状,钉在衣服上,朴素大方又实用。一下子就传开推广了。

  在这里,我们遇到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太太施晴娣,她是童养媳,十八岁生娃,新四军来时,娃才满周岁。新四军司务长爱逗娃玩,喜欢得不得了。老人回忆当年,兴奋异常:新四军借东西,第二天准定还。他们对我们好,我们就对他们好。鬼子来了,我们帮新四军藏东西,藏在山里,藏在坟墓里。她说,家中以前经常挨饿,新四军来到这里就好多了,丈夫每天赶骡子帮新四军送物资,可以换回八九斤小麦。“现在,想念吕主任(被服厂主任吕道明),不知道还在不在?”

  沿槐坎乡边的互通山盘山公路而上,到达庄头缠岭山腰,在一片古银杏和绵延翠竹掩映当中,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小木楼,这就是当年苏南报社所在地。1944年10月10日在十六旅政治部油印《火线报》的基础上创刊出版《苏南报》,作为苏皖区党委的机关报。《苏南报》为铅印四开八版三日刊,秘密印刷,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包括军队和区、乡等各级党委。据当地群众介绍,当时由于报社地点较偏僻,报纸印刷完毕打包后,都是用毛驴运输,由士兵荷枪实弹护送,从一条现已荒废的小石径送出。当时报社工作人员最多时有五十多人。

  《苏南报》的出版发行是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新闻战线的一件大事,从此,有了一张全区性的报纸,可以及时报道国内外时局动态和敌后战场形势,宣传解释党政军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大大提高根据地军民的思想觉悟和抗战意志。

  1945年9月1日,随着中共苏浙区党委成立,《苏南报》改名为《苏浙日报》,作为中共苏浙区党委机关报,隔日发行,粟裕兼社长。10月中旬,《苏浙日报》在印完《新四军北移告别江南同胞书》后,随军北移苏北,印刷厂撤往山东省临沂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并入《大众日报》。

  四

  位于槐坎乡温塘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旧址,现在是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在这里,可以更深入直观地了解红色土地上的历史脉络。

  纪念馆现占地三千四百平方米,四周古槐参天、银杏如盖。1984年4月26日,原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将军部分骨灰撒于旧址广场前,并立“敬撒处”石碑。

  展览大厅正厅松柏鲜花簇拥着粟裕同志的半身塑像,塑像后红丝绒帷幕上是叶飞同志题词:“军民团结,无往不胜。”楼上楼下一千平方米九百米展线四大展厅,收藏陈列着六百四十五件珍贵文物、四百二十帧历史照片。这里有保留汗渍和血迹的《中共临时党证》,军区司令部发布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军区司令部参谋处绘制的军用地图,油印的《论持久战》,有兵工厂用来铸造武器的“大风箱”(国家一级文物),江南银行发行的“抗币”,油印的《火线报》,有新四军穿过的蓑衣、草鞋,有从烈士遗骸上取下的子弹头,烈士遗物(作战笔记、私章、钢笔等),还有不少当时拍下的表现根据地学习、生产、操练、集会、侦察、行军、战斗、支前、宣传、庆功等照片。整个展览围绕新四军在浙西这一主题,从新四军十六旅挺进郎广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到苏浙军区成立肩负战略反攻重任,直至奉命在1945年10月北撤的两年多战斗历程。

  一件件文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令人震撼,我时时停下脚步作详细记录。

  一对羊角:根据地鼎新区大队长陈忠达烈士生前经常为房东排忧解难,曾买了一头羊送给房东,之后不久在与日本鬼子作战中牺牲。老房东为怀念烈士,把烈士送给他的山羊的两只角保存下来,直到1976年送给纪念馆收藏。

  粗布军裤:一位新四军战士拿来一块自染的粗布,与当地一位老大娘换双鞋子穿。老大娘给了战士鞋子,还把粗布做成裤子重新送给这位战士。战士后来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带着这条裤子,补丁叠补丁,也舍不得扔,最后送到纪念馆。

  一张带弹孔的“中共临时党员证”:战争年代,随时有牺牲的危险,越是靠前,危险越大。谁在前面呢?党员。那时人员流动大,党证要随身带,以证明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关键时刻,要共产党员上,凭的是党证,牺牲时要冲在群众的前面。

  陈列室里有新四军用的竹钮扣、竹饭碗、竹水壶、竹水杯、竹药罐、竹探针、竹钳子等;有新四军十六旅文工团演出《钦差大臣》、《视察官员》的剧照;还可看到长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编印的《国语》课本;看到《战时党员守则》,其第一条是“进攻在前退却在后;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还有《三大纪律、八项要求、十项注意》,其中对“爱护老百姓”规定十分具体:上门板捆草,房子扫干净,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钱,大小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

  看着这些文物,我仿佛地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看到了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民族复兴的希望。

  离开“红区”的路上,但见绿野中嵌着各式各样的别墅,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小汽车络绎不绝。

  据长兴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这片山区,过去是羊肠小道,山货靠人背肩挑毛驴驮,现在村村通公交;过去煤山镇是全县最穷的地方,新四军当年的演兵场,如今兴建了电磁厂,生产的零部件上了“神舟”五号;这里近三十万亩竹林,过去只能手工制作最初级的日用品,如今实现工业化生产,竹业年产值三亿多元。老区的变化,也是一篇深刻动人的文章。

  我为这浙北山坳里深藏的故事而折服。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30日 第八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