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人缺少好奇心不利科学发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9:5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国人缺少好奇心不利科学发展(图)
  昨天,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广州作了一场名为“科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的精彩报告(见上图)。周光召批评了历史上国人不重视科学和真理的传统,并以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勉励青年科学家努力奋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柏年主持了报告会。

  记者周祚通讯员罗桂香

  中国文化太注重实用

  周光召在介绍中国人的科学历史发展传统时,首先批判了清朝的“康乾盛世”,他说,当时,中国的皇帝和臣民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高高在上。其实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开始大发展,中国也是在此时开始落后于世界。

  “中国古代科学不能够发展,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崇尚实用,很少以追求真理、研究自然的角度去发展科学”,周光召认为,中国先进的文化都是偏重实用的,先进的文化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科学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实际的需要,二是人类的好奇心,后者更重要。”周光召院士认为,国人恰恰是缺乏后者的传统。

  “清代以来,文人想的是入朝为官、注重人际关系。技术和经验主要是靠父子相传,没有普及开来。直到现在,我们有些人还是依靠父子相传,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大众知识。科学知识和经验在中国长期得不到普及,中国人也没有科学态度。”

  给青年科学家更多机会

  周光召说,中国在引进西方的科学进程中一直存在很大的阻力。从明末的徐光启翻译西方论著受到保守官僚的阻挠,到清末容闳提出公派留学生遭遇重重困难,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是艰难的,中国人当时缺乏的是对科学的尊重。

  周光召说,1949年,中国的科学种子终于开始成长,当时全国共有205所各类科研院校和700多名研究人员。上世纪50年代,大批掌握着世界先进科技的中国科学家纷纷回国,中国科学发展进入了飞跃时期。

  周光召院士谈到,1960年,前苏联专家撤退后,中国决定自己造原子弹,研制时间计划用8年,但最终只用了4年时间就造出第一颗原子弹,而且又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在法国之前造出了氢弹。当时参与研制的科学家都在30岁左右。周光召为此感叹,现在我们对青年科学家的定义是45岁以下,就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不放心,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们得到更多的机会。

  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精神

  作为亲身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和经历了中国科学大发展阶段的杰出科学家,周光召讲述了吴有训、钱三强等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以此勉励年轻科学家为祖国崛起而奋斗。

  周光召说,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者的吴有训教授,在1921年末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康普顿教授一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康普顿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康普顿效应也被称作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但是由于当时国外对中国人的歧视,许多国外的论述都把吴有训的名字去掉了。

  周光召还讲述了钱三强的早年研究经历。他说,被誉为中国原子能之父的钱三强在法国留学期间,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钱三强要返回祖国时,约里奥·居里夫妇送给他一份鉴定书,上面写着:十年来,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代人中,钱三强最优秀。

  周光召语重心长地说,历史证明,每一个强国的崛起都应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

  “再过10年,我们将进入生物基因和纳米的时代,我们要把握住机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振兴中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必须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周光召院士于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是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

  他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