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2005年凯尔泰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10:28 南方日报

  文/李惠云

  在我看来,认真阅读凯尔泰斯是纪念“二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让我们在心底默诵《苦役日记》中他的所思:“星辰是永远可望不可及的,我们为何要选择星辰呢?因为有黑暗存在。”

  60年前的今天,我们处在怎样的境遇?是否60年过去,我们就可以彻底遗忘?我们是否可以从过去中觅见未来依稀的影子?如果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来回望20世纪,我们就会在科学进步的面纱底下,看到血腥、暴力、专制和苦难在徘徊……这一切与科学进步带给人类的妄想有着某种潜在的关系。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莱。在瑞典文学院宣布他获奖的时候,他的名字在匈牙利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陌生的,而我国当时根本没有他作品的中译本。瑞典文学院在陈述凯尔泰斯的获奖理由时说他的写作“支撑起了个体对抗历史野蛮的独断专横的脆弱的经历”,他的作品探讨了“在一个人们受到社会严重压迫的时代里继续作为个体生活和思考的可能性”。总之,他们再三强调了个体性,与我们一向迷狂的宏大叙事背道而驰。

  凯尔泰斯·伊姆雷于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15岁,正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被纳粹投入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第二年又转到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5月,凯尔泰斯获救,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在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中大约有600多万犹太人丧身。1948年,凯尔泰斯开始担任布达佩斯一家报社的记者,1951年被解聘。此后,靠翻译和写作维持生计。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在简陋的居室里翻译了尼采、霍夫曼斯塔尔、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一批德语作家的著作,为德语文学、哲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他创作了《无命运的人生》、《英国旗》、《失败》、《给一个不会出生的孩子的祈祷》、《苦役日记》等多部作品。这种德语翻译工作不仅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90年代,他的作品逐渐被译成德语并获奖,这为他得到诺贝尔奖埋下伏笔。

  尽管凯尔泰斯将“表述生活”看成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但由于他的作品不被官方认可,也很难提供消费时代的阅读快感,所以他的作品鲜为人知。他实在与这个健忘狂欢的时代相去甚远!当所有的人急于忘记奥斯维辛、急于摆脱大屠杀的影子的时候,凯尔泰斯选择记住并重历创痛,他在《苦役日记》中说:我们只记得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东西……真理因苦痛而变得更真。

  《无命运的人生》创作历时十三载,正如古语所云“十年磨一剑”,直到1975年才得以出版,且反响平平,没能改变作者的处境。《无命运的人生》以非常细致的功力重显当年,一个正上着学的孩子久里突然毫无理由地进入了奥斯维辛,面对荒谬、怪异与死亡,尤其是那些屠杀者对于死亡的无动于衷和被屠戮者的循规蹈矩,在完全无法主宰无法希望的境遇中度过集中营中的分分秒秒。然而,更为意味深远的是当集中营生活结束后,“我的内心里有个愿望正在积聚和增强:我将继续过我那无法继续过下去的生活。”这也成为凯尔泰斯的创作基石——“每当我考虑写一部新的小说时,我总会想起奥斯威辛。”他说,“每位作家都有一段决定性的成长经历。对我来说,大屠杀就是这样的经历。”就这样,大屠杀黑暗的阴影笼罩着他全部的表述,这种永远的绝望成为他观察、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的钥匙,也是这种绝望导致的永不和解,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世界。

  当我阅读凯尔斯泰的时候,耳边不时地回荡诺贝尔桂冠诗人伊利·威塞尔敲响的警钟: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在凯尔泰斯那里,奥斯维辛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依然活着,甚至在记忆中变得愈加浓烈,甚至它就是现在,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每时每刻。“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另一个‘和平废墟’替代了当年的‘战争废墟’,人们在当年‘战争废墟’的瓦砾场上,新建起一片‘和平废墟’。彻底的和平是早亡的悬崖,地球被大气污染层笼罩着。”(《侦探小说》)

  在《无命运的人生》中,作者试图以一个孩子纯真的视角去客观体察这个日常世界的荒谬,试图以细节的逼真复现奥斯维辛的生活真相。而在《英国旗》中,作者通过对完整故事的颠覆,通过那些断裂的能指表述了一个“根本就无法表述”的内心世界。惟有如此不断地表述,作者才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正如马尔克斯曾在一次访谈中所谈的:如果你不写作可以活下去,那么你就不要写作。文学之所以高贵、文学之所以迷人、文学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不写作就无法活下去!

  在我看来,认真阅读凯尔泰斯是纪念“二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让我们在心底默诵《苦役日记》中他的所思:“星辰是永远可望不可及的,我们为何要选择星辰呢?因为有黑暗存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