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批评】神童、收视率与万恶之源的功利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8:12 人民网

  话语一:“神童教育”缺陷在哪里?

  矛头指向:错位的教育理念

  摘要:

  宁铂出家,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的毕业生多数已不再从事科学工作……有关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的报道或许已经算不上新闻。这个自诞生始就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的班级,今年在他们分别26年后首次举办的班级聚会,并未提供更多新信息。关注他们,只是由于又听到了一些关于“神童”、“天才教育”失败的新闻。

  这个暑假,我们听到的是一个14岁高分上大学、入学后却成绩每况愈下直至被责令退学的“神童”王思涵的故事。

  从高考到暑假,也是一个个“天才学生”、“高考状元”的成长经历、学习经验被集中报道和热炒的时期,而各个学校争招尖子生,一些超常班、天才班的选苗,也在这样的日子里展开,并在聪明孩子乃至于家长们中间搅动起心理的波澜。

  从宁铂到王思涵,一个个或出现心理问题或泯然于众的“神童”成长道路,带来了对于“天才教育”模式的质疑。在一些地方,天才班已悄悄停办;在招生的也低调进行。一个家有“神童”的朋友,这个暑假面对知名学校超常班的入围通知时,犹豫已远大于兴奋:“孩子将来不满14岁就上大学,没有分享成长经验的同龄朋友,这种损失是否值得?”

  不拿孩子的特长与天才为炫耀的资本,不拿孩子进了“快车道”为成功标志而显示优越,更多看重孩子的健康人格,看重日常生活经验和幸福感受,这样理性的态度也许正是对“少年班”、“哈佛女孩”等案例的一次次打量之后才有的收获。

  事实上,眼下我们的超常青少年教育所需要的,并非偃旗息鼓,反而应该是逐步健全。在极少数集中学习的少年班,和与普通学生混同的王思涵之间,我们还需要更多样、更周全的教育途径———既满足他们超常规的学习能力,又使他们不脱离普通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智力、心理和体力上都能保持健康。

  宁铂们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只视“天才教育”为智力开发而非对于一个特殊人才的完善培养。这样的立足点,其实是当代教育的一种普遍观念。“神童”们只是因为受到更多关注与期待,而以更极端、更戏剧化的形式暴露出了教育理念的缺陷罢了。

  当宁铂一次次要求离开中科大、不去钻研自己并无兴趣的物理学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他的个性和选择?一个少年班的孩子成长为普通的大学教师时,为什么我们会视之为“失败”?一个从小显示出读书天分的孩子,是否就可以获得免做家务、饭来张口、一切听凭家长包办安排的“优待”?一个不具备自理能力、平衡心态和坚强意志的青少年,如何能够面对复杂社会?

  一时的吃苦夏令营,改变不了日常教育中积久的流弊。我们需要的是从根本上珍视生命,尊重个性,不以一时成败论人,不以急功近利的心理制造所谓状元与“成名趁早”的典型。能从根源上剖析从宁铂到王思涵等事例,会让更多青少年获益,其意义恐怕远不止于天才教育。阅读全文

  点评:

  就在昨天,辽宁省10岁的小考生张炘炀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神童自己的痛苦大概从来不为人知。看着新闻图片上孩子和老师,以及媒体的兴奋劲儿,好像宁铂、王思涵的故事不过是远古的传说。估计用不了几年,这个10岁的大学生就会仓惶败退。我们不是诅咒无辜的孩子,而是不看好这恶劣的功利之心。教育不是培训,它的产品是人,而不是书呆子。宁铂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做普通人”,甚至为此和夫人争吵。这儿的“普通人”仅仅是获得人的正常生活,而不是被社会隔离。不久前港大拒收大陆11个高考尖子生就是对这种神童教育的最好批驳。

  话语二:“收视率”和“大众趣味”

  矛头指向:数字化的指标

  摘要:

  前不久,一些央视大腕主持在北京开了个“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的座谈会。在讨论“文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时,崔永元直言“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据说还有专家对症下药,开出了“在黄金时段增加新闻、社教类节目的播出量”的“救市妙方”。文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是一个大问题,应该坚决抵制,应该为崔永元们大声叫好助威,并和他们一起呼吁。但我想还是不能盲目地跟着大腕们瞎叫好,因为我发现,现在一些电视人似乎正在将批评电视节目低俗化变成了一种口号,一种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的标签。

  何为低俗?何为收视率?如果能承认电视娱乐节目的作用和教材、文件不等同的话,收视率应该是大众趣味的反映,代表了公众对电视节目的一种取向,如此,那种“高收视率=节目低俗”的推理显然有悖当下电视节目的市场规律,也难以解释也已搞出的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也许只有占着中央台优质时段的崔永元们才可以振振有辞的说出这种“片汤话”,但仔细想想,就算是占着中央台优质时段,如果不是为了收视率,那李咏用得着为节目累得天天失眠吗?就说那位经常冒大话的小崔同志的“名望”,不也是靠高收视率挣来的吗?显然,将“低俗化”归咎于电视台为追求收视率,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屡屡发出的一些“呐喊”和“呼吁”,是很空洞的,无力的,因为看不看你的节目,观众对自己手里的遥控器有绝对的操控权;一些电视台的经营者,很明白收视率决定广告量,所以一心追求观众的最大化。杨澜不也经常为自己的节目收视率做一些她自己认为“俗”的节目吗?如果她现在还在央视,她或许也和小崔同志一起慷慨激昂,也很潇洒的拒绝做那些她认为低俗的节目,然而离开央视,面对市场,这样的话大概再难说出来了。

  我们当然反对低俗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简单地把有高收视率的节目都归为低俗,虽然反对电视节目低俗化,我们和小崔同志的看法一样,但把高收视率的节目等同低俗节目,而且还把收视率看成“万恶之源”,未免说法过于偏颇,因为电视就是大众媒体。阅读全文

  点评:

  收视率究竟是不是万恶之源,估计圈内人比外人更清楚。收视率的恶,在于它直接决定节目的选题、制作方式。这和把节目做的让观众更清楚、明白,欣赏起来更有美感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就像明星故意传出的绯闻,仅仅希望保持人气,而不关心这绯闻隐私与否、是否冲撞人们的道德底线。收视率好似升学率、发行量、访问量,等等,当这些成为唯一的、或者至高无上的指标时,电视、教育、报纸往往变了味道。

  作者:人民网评论部策划编辑:张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