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下企业何以应对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9:07 南方日报 |
核心提示 人民币小幅升值2%,对企业而言现今的汇率环境仍是安全的“浅水区”。但值得注意的是,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机制。随着今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灵活,“水深”也将逐渐增加。“汇海”潮涨潮落,变幻无穷,这对习惯于在原有固定汇率机制下采用单一工具避险的进出口企业 而言,无疑是新考验新课题。作为上市公司金发科技的董秘,吴诚在日前的采访中告诉记者,“进行中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头一等大事”;但是等股改工作一结束,作为公司的财务总监,“我必须马上开始研究今后企业如何应对汇率变动风险的问题”。 不仅仅是吴诚,当人民币放弃盯准单一美元后,所有涉及进出口贸易的企业的财务总监们,在今后财务决策中必须要考虑到汇率浮动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大可能地锁定风险。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2%小幅升值,对企业而言现今的汇率环境仍是安全的“浅水区”,但随着今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灵活,“水深”也将逐渐增加。在“深水区”到来前,企业在“浅水区”里就要熟悉“水性”,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要开发更多避险工具,为企业准备更多的“救生圈”。 企业习惯使用自然避险的单一方法 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有两大类方法,一是不借助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险方法;二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在海外市场上,规避汇率风险主要利用后者。据统计,2004年全球柜台衍生品成交总额是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9.7倍,而目前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总成交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还不到2%。国内企业更习惯自然避险的方法。 人民币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不同,受到冲击最大的是那些原料成本主要来自国内,而产品却销往国外的企业。这些企业中不少事先用自然避险的办法小试了一把水性。 深圳白鑫电子有限公司主要向欧美出口带杀菌消毒功能的节能灯,老板钱劲龙告诉记者,“我们在合同里附加了条款,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5%,我们有权利修订合同价格”。美的电器董秘向春江则透露,美的使用了“贸易融资”的方法,用出口应收款项为抵押,向国内银行贷入美元,用美元资产对冲美元债务,控制汇率风险。记者调查发现,包括生益科技、广州国光在内,不少上市公司采用了调整外币资产结构的方法避险。不少企业也增加进口材料抵消以外币计价的收入损失,或者改变原料购买方式,以美元而不是人民币结算。例如,广州国光进口物料所占比例已经从前年的30%增加到去年的50%。由于大多企业准备充分,2%的升值幅度也在市场预期空间之内,所以消息公布后,企业“呛水”的现象极少发生。 虽然“水深”暂时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我们很难盲目乐观。 不难发现,对于此次人民币升值,官方更强调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背后的潜台词是,人民币汇率参照一篮子货币后,今后的币值变化方向并不能简单地以继续升值来判断。周小川甚至明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可能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这样,企业自然避险的成功,主要是基于对人民币汇率单向变动的可靠预期。但是今后人民币汇率变化出现两个可能方向后,上述的自然避险方法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金融避险工具太过单一 “目前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掉期是企业能采用的主要避险工具”,外汇通公司首席策略师安狄告诉记者。 远期外汇交易即企业可以和银行事先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点,按照约定的价格和银行进行外汇交易。交易主要参照当期的汇率、外币利率和人民币利率。 “企业也可以用掉期的方法,例如某企业3个月后会收到一笔美元货款,同时6个月后要使用美元。那么就在掉期市场中寻找和期限匹配的合同方向操作,避免期间汇率变动的风险”。安狄称,目前远期结售汇是企业主要的避险工具。 在中信实业银行资金资本部工作的许典航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来做远期结售汇的企业客户明显增多,不少企业还要银行做包括外汇期货、期权在内的复合产品”。 尽管在锁定企业长期汇率风险上,银行提供的远期结售汇工具简单易行,但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风险规避也要支付费用和成本”,美的电器董秘向春江向记者表示。因为银行承担了较大风险,远期结售汇的成本也较高,让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不高的企业难以适用。 而且远期结售汇属于柜台衍生品,不能反向操作,不像外汇期货期权这样的交易所产品灵活。在人民币灵活的自由浮动后,远期结售汇的避险方法也更为呆板。 对于银行而言,承接风险后平盘的能力也不强。据安狄介绍,由于政策限制,目前银行接盘后,一种是一直持有;一种是立刻去香港或新加坡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市场平调。由于之前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NDF大幅升水,如果银行拿着远期结售汇合同到NDF对冲,结果肯定是亏损。而银行如果一直持有到期的话,如果人民币再升值,银行仍有可能在实际收汇时遭遇这笔外汇的贬值风险。 创新产品已在开发 在新的机制下,未来汇率变动的波浪将越来越大,现有的“救生圈”已经不够用,这也是央行领导人公开表示将扩大银行外汇衍生产品的覆盖面,同时要求银行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多的避险产品吸引企业的原因。 “在银行间人民币远期交易业务上,我们正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进行研发合作,并且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裴传智日前透露。这意味着人民币远期业务也已进入决策日程。而在5月1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已经开始开展外汇做市商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仍局限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许典航告诉记者。但人民币远期交易不同,没有贸易背景的企业和个人也能参与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一旦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币远期业务,企业将不必像现在那样,有出口则马上结汇,有进口要提前购汇。但相比较远期结售汇,人民币远期交易投机性更大,风险也更大。 但记者采访银行和专业人士后发现,银行针对企业需求,大规模开发合适的人民币衍生品仍尚需时日。 “国外有关汇率的金融衍生品丰富的主要原因,是其币种可以自由兑换。而目前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开放,而资本项目下还没有放开,创新产品的设计受到限制”,许典航告诉记者。 在汇改之前,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就曾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态势,出口企业一般很少采用风险规避工具,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升温下,企业要抓紧时间“演练”。而在现阶段的“浅水区”,企业更要抓紧时间学习,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本报记者 贾肖明 银行界提醒 企业要借助多种工具避险 “我国实行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难度增加,因此,更要打醒精神,灵活掌握、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风险。”这是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资深外汇交易员胡春江近日在分析国际外汇市场走势时对我省进出口企业的谏言。 浮动幅度不大但避险难 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一汇率机制实行以来,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对此,胡春江分析指出,这一浮动幅度不大,但从长远考虑,汇率机制改变之后,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难度已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各有关进出口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和资金运用情况,多种形式变换币种,达到套期保值或规避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以美元作结算的进出口企业,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不是在8.2765附近波动,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最高为8.1128,最低为8.1070。以后人民币汇率是涨是跌现在众说纷纭,但对于进出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以往很少考虑的汇率风险或汇率成本问题。而对于非美元结算的进出口企业,则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因为人民币从此可能不与美元同升同跌了。 日韩企业避险的主要形式 尽管各国外汇法规有所不同,但具体到进出口企业及跨国公司,其汇率风险控制和措施是有相通之处的,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参考。 据胡春江介绍,日本企业弥补外汇风险的做法主要有促进进出口合同采用本国货币计价计算、调整国内的合同条件(比如将进口原料以外币计价卖给制造厂商,风险由后者承担)、提前或延期结汇、以金融交易弥补风险(比如以日元货款入账为期卖出远期美元)、远期外汇买卖、“配对”管理(比如不将出口货款等外汇收入转换成日元,而全部存放到外汇账户里,作为进口货款或其他外币支付款使用)、借入外币贷款、发行外债、增加海外投资和贷款、以多种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弥补风险、买入实物资产(金银、不动产等)弥补风险。 韩国企业控制外汇风险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国家的外汇变动保险制度。 我国规避汇率风险有几种工具 胡春江称,我国银行目前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几种工具也很有效,重要的是如何使用,企业与银行的配合程度以及企业本身资金经营原则的掌握。 据他介绍,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工具有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调期和货币调期等。但由于直接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工具仍然非常有限,只有远期结售汇业务,而且期限只有一年。而上述其他产品如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调期和货币调期等,只是规避非美元兑美元的汇率风险。 对于以美元作结算的进出口企业在成本允许范围内,应考虑远期结售汇业务,规避汇率进一步波动的风险。非美元结算的进出口企业可先规避非美元兑美元的汇率风险,在这方面运用的工具相当多。 例如,在2002年下半年,国内某大型汽车制造商因生产需要,每个月从欧盟进口价值1亿欧元的汽车零配件,由于欧元涨势不断,该公司损失巨大,每个月要多付数千万元人民币换汇。为了不使汇率损失加剧,在银行的建议下,该公司向银行买入3份合约,合同规定该公司有权利而非义务,分别在2003年2月20日、3月20日和4月20日以欧元兑美元1.05买入2000万欧元,从而把换汇成本锁定在1.05。签完这份合同后,欧元依然保持涨势,达到1欧元兑1.08美元。看到欧元继续上涨,该公司老总非常高兴,因为3份期权已经把今后3个月里2000万欧元的还汇成本锁定在1.05的价位,为公司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本报记者 朱桂芳 保险界回应 汇率风险尚不能承保 对人民币升值最具切身感受的人,除了外汇市场交易员以外,要算外贸出口企业了。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上升2%,意味着事先以美元计价签署定单的出口企业,将失去2%的利润。 做生意当然不想亏钱,到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规避因汇率变动带来的外贸风险吗?很遗憾,国内保险公司尚未开发承保汇率风险的产品。专门服务外贸企业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陈连从表示,让单个保险公司来承保汇率风险,可能没有几家的资金能吃得消,即使在国际上也很少有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产品,而注册资本金4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尚缺乏如此雄厚的实力。 学者也认同上述解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保险系主任申曙光说,由于汇率风险大、承保难度大,因此国际上还不存在大面积将其作为承保范畴的惯例。但是,大面积的承保不现实并不意味着个别企业不可能。个别企业可以在保险合同中加入附加条款来规避汇率风险,而保险公司也可以针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来调整承保范畴。 外贸风险之大,让多数商业保险公司却步,各国政府为了保护外贸企业的贸易安全,只得由国家财政自行提供保险准备金,成立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公司,2001年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是一例。正是因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非赢利性质,申曙光建议在汇率风险越来越突出的时期,国家能做相关政策倾斜,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发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让中小外贸企业能有一个避风港。 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倘若保险公司开发有相关产品,外贸企业可以在投保必要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同时,多买一份承保汇率风险的产品,将是非常理想的选择。申曙光认为,外贸企业商的保险意识将随着进出口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增强,届时调动出口商投保兴趣将不再是头疼的问题。 法国科法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办的业务不仅仅是货物装船前和装船后的信用保险,而且对成本上升、外汇、投资、市场竞争和交易会等诸多风险也进行承保。其中的外汇风险投保,包括支付日期担保、合同日期担保、目录式担保、结构式合同担保等业务。这类保险就是专门为投保企业承担通货贬值的风险。 但相比国外同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短期和中长期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种类还停留在传统保险范围。 本报记者 夏倩 实习生 丁新科 图: 制图:喻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