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守望“生命禁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2:04 兰州晨报

  守望“生命禁区” 本报记者走进驻守肃北县马鬃山地区的边防部队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北县马鬃山地区,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管理地区,因其自然环境恶劣,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检测中心划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生命禁区”,但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却常年驻守着一支武警边防部队,守卫着边境管理区的安全。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进这片“生命禁区”,零距离感受了那里的艰苦。

  冬夏温差达100℃马鬃山边境管理区东、西分别与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哈密地区相邻,北面与蒙古国阿尔泰省接壤,边境线长65.017公里,整个管理区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属半戈壁半荒漠地带,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冬季温度低到零下40℃,年蒸发量超过降雨量的26倍。

  马鬃山公安边防大队隶属甘肃省公安边防总队酒泉支队,下辖音凹峡、红石山两个边防工作站以及明水、马鬃山两个边防派出所,主要负责出入边境管理区检查验证、边防执勤以及治安巡逻等任务。

  戈壁滩上的“草原110”音凹峡边防工作站是进入马鬃山边境管理区的第一道关口,工作站的主要任务是出入边境管理区检查验证工作,这里每天只有一班客车拉着为数不多的乘客从马鬃山镇前往酒泉。这里距离境内最近的城市有200多公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官兵们的饮用水主要靠每天到80多公里外的马鬃山镇去拉。由于通讯不便,当地牧民居住又特别分散,为解决牧民与边防部队的通讯及报警问题,马鬃山边防大队在各边防派出所及工作站设有电台,每隔近百公里,在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牧民点留一部步话机,牧民如果要报警或需要帮助,可骑马赶到牧民点与边防大队联系,牧民亲切地将其称为“草原110”。创造41年无内潜外逃及涉外事件发生纪录

  明信片“走”了半年多马鬃山镇是马鬃山边境管理区最“繁华”的地方,但一支烟的工夫就可以走遍整个小镇,小镇夏季的常住人口由边防战士和几十名牧民组成,冬季牧民搬迁后,这里就只剩下边防战士。战士们的饮用水是从附近的一口苦水井里打上来的,经过简单净化后依然苦涩难饮。镇上以前只靠边防大队的一部电话与外界联系,直到去年6月这里才可以使用手机,但只有马鬃山镇方圆数公里范围内有信号。

  7月21日,记者到马鬃山镇的当天,一位战士收到了女友在2005年元旦前寄出的贺年卡。

  这里有很多官兵来自城市,而且在这寂静的大漠上一呆就是十多年。

  战士李伟是兰州人,家在七里河,当兵已经3年了,3年里只回过一次家,他说当他回到兰州后对城市的热闹喧嚣特别不适应,他已经被大漠同化了。

  知心话说给红柳“听”明水边防派出所是甘肃公安边防部队驻守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基层单位。这里一年四季大风不断,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战士们吃水要到几十公里外去拉,由于水中含氟量高,许多人不但牙齿变黄,而且大把大把地掉头发。这里是全总队唯一看不上电视、通不上电话的单位,经常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战士们为了消除寂寞,经常对着营房周围的红柳自言自语。官兵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编了个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吃水基本靠拉,用电基本靠发,通讯基本靠吼。”但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却锤炼出了一个光荣的集体,该所创造了连续41年无内潜外逃及涉外事件发生的纪录,先后涌现出了两位“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连续3年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7月24日凌晨5时,记者在离开马鬃山时来到了国门前,在大漠的晨曦下国门和界碑上的国徽熠熠生辉,格外庄严,记者真正理解了这些坚守在大漠上的钢铁战士。

  文/图本报记者蒋生连邢剑扬(来源:兰州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