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绍兴: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教的实践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5:40 人民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柯桥成教中心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紧紧围绕绍兴县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和建设江南水乡名城的目标,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据统计,从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共培训转移农民5293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农民的素质,促进了人力资源与产业用工需求的对接,进一步推动了绍兴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背景

  2003年初,随着绍兴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也加大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本地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一大批离土农民,并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从事非农职业的技能比较弱。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转移农民,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二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加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与培训力度。绍兴县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需要有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今后5年,每年需要增加2万以上的熟练工。为此,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和培训,是我们培训机构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三是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随着绍兴县“城中村”、“园中村”、“镇中村”的改造,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需要由农村转向城市,由一产转向二、三产业。为让农民变市民,使农民能够稳定就业,尽快融入城市文明,根本的途径就要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二、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做法

  绍兴县为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实施了农民“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社区化”的“三有一化”农村改革。农民有技能是“三有一化”改革的核心,成教中心负责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1.本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为了突出农民技能培训的“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我们在培训前,通过走村入户,调查摸底,了解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掌握农民职业培训的意向。同时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劳动力市场,建立用工信息网络等方法了解社会用工需求,为学校开展针对性培训打下了基础。

  结合农村实际,精心设计培训菜单。培训菜单包括供农民选择的不同培训项目,每个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内容、开班时间、地点等详细的培训计划,菜单直接送达每户被征地农民家中。

  我们以成教中心为龙头,根据“企业下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埋单”的“三单制”模式,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村联合”等形式,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采取计算机建档、培训过程跟踪、专人负责等加强培训管理。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县成立了由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农民培训志愿者讲师团;县教育局还编印了12本符合绍兴县实际的农民培训教材。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转移效果。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的有序规范,绍兴县发给被征地农民培训证,被征地农民持证可在全县范围内享受免费培训。学校凭培训证,由所在镇(街)支付培训费,其中40%由县财政补贴。通过经费补助激发农民培训热情,也保证了成教中心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转。

  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为帮助农民转移,培训结束后,由镇政府牵头,在成教中心安排就业洽谈会,企业老总和学员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实施“跟踪服务”,对已被企业录用的学员,及时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法权益。对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录用的学员,做好信息登记工作,作为资源储备,组织参加下一次招聘。

  截至2005年6月,柯桥成教中心已培训转移本地失土农民2241人,其中有计算机培训1200人、印染技术160人、服装制作730人、商贸英语151人。正在进行的培训班有园林管理44人、面点制作38人、机动车修理55人、印染技术62人、计算机应用160人。

  2.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引进培训

  绍兴县是轻纺大县、经济强县,随着新增企业的投产和企业的扩张,未来5年,每年将需新增外来劳动力约2万人。为此,柯桥成教中心本着以培训服务社会的宗旨,实施了“走出去、搞合作、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外来劳动力引进培训工作。

  走出去,建立劳动力引进培训中心。2003年10月以来,我们与朗莎尔制衣厂联合,在湖北监利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采用就地招工、就地培训,熟练一批,输送一批的培训模式,到目前已先后为企业引进培训职工达562人。为本地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搞合作,联合建立人力资源中转站。与当地劳动、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人力资源中转站,是我们引进劳动力的又一模式。2004年初,我们与安徽省砀山县劳动局合作,在砀山县建立人力资源中转站,由砀山县劳动局招工,柯桥成教中心培训,先培训后上岗的模式引进劳动力。2004年春节后就引进务工人员81人,中心采用培训和生产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缝制技术培训,目前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已达到外销的要求。到目前为止,通过中转站已先后为企业引进培训职工达691人。

  引进来,大力开展外地劳动力培训合作。2004年5月,我们又与安徽省宿州市、湖北省来凤县教育局等部门合作,把当地职业学校培训过的学员或毕业生,介绍到我们成教中心进行本地化培训(结合绍兴企业的设备、工艺及绍兴的风土人情等的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给企业。截至2005年6月底,我们分别与安徽、河南、四川、湖南、河北、甘肃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共计引进劳动力1440余人。最近我中心又与阳光工程服务老区特别行动对接,首次在遵义市引进革命后代青年农民156人,并在县政府召开隆重的启动仪式,受到中央媒体的关注。

  根据绍兴县经济发展和企业熟练工紧缺实际,为规范用工,引进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我们制订了《企业委托引进培训员工规范》,对委托招工单位的基本资质、用人条件、工作时间、报酬、职工生活待遇、双方职责均一一作了规范。同时,在培训期间,学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岗位要求制订培训计划,学员吃住在学校,管理规范,培训经费全部由企业“埋单”,实行免费培训。学员学习期间发给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培训期间,生产的合格产品按件计酬,有力地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稳定。

  三、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取得的初步成绩

  我县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走出了新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新路子,其成效主要表现在:

  1.转移农民明显增收

  通过开展农民培训,用知识和技术武装农民,使原先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变为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就业的新技能,使他们既能转岗就业,又能自主创业,拓宽了农民发展的新空间,形成了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我县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以来,经过我校培训的农民月平均收入比培训前增加600元以上。

  2.农民培训受到社会关注

  我县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高度关注,《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信息报》均作了报道,省农办2004年第一期简报也专题介绍我县的农民培训工作;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等领导在我县考察听取汇报后,十分高兴地肯定我县成人教育使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金桥。被征地农民培训的经验正在被推广,农民培训转移的品牌正在形成,“要培训,找成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促成我县与劳动力输出地的双赢

  通过开展引进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我县成教中心今年已经引进培训外来务工人员3500多人(我中心引进培训1440余人),缓解了部分企业的用工荒。外来务工人员经培训后,工资收入有较快增长,职工普遍感到满意,很多人已把浙江绍兴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四、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是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关键绍兴县委县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高度重视,在县农村“三有一化”改革工作组中设有教育培训专业组,以教育部门为主负责组织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为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农民培训转移工作还列入了镇街的岗位责任制考核,确保了农民转移和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培训,由县政府办牵头,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2.政策扶持、经费落实是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保障我县出台了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的激励政策。县、镇(街道)设有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农民培训费用,由县、镇(街道)按四、六比例承担。在农民转移就业上,对40~50岁的被征地农民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同等优惠政策。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培训工作,县财政每年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专项基金中切出300万元,专项用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同时建立了以企业自筹为主,采用财政资金补贴一点,培训机构让一点,培训职工自出一点的经费保障机制。

  3.加强基地建设、对接培训就业是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基础

  我县采取统筹整合现有成人教育资源,对全县18所成人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了县级培训中心、区域性成教中心、各镇(街道)培训学校、重点村(企业)培训点的四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区域性成教中心融教育管理、学习资源建设、培训指导、信息交流、就业中介服务于一体。全县各成教中心均成立了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服务中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