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全面实施“双百”、“千万”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5:53 人民网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720万。改革开放以后,我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发展乡镇企业,将农民从单纯种植业逐步转向非农产业,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素

质提高和转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能否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能否对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岗位工作能力,已成为我省兴省富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我省从2001年起相继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简称“双百工程”)。2004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并开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在实施“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门积极参与,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为了切实加强对实施“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的领导,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和工作职责,并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制订培训计划、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做到有班子、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作为实施“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的重要职能部门,省教育厅成立了由侯靖方厅长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农民培训工作,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制订了相关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施“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培训经费保障是前提。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2004年起省财政安排“千万工程”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支持欠发达和海岛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补助;同时要求各地也设立培训工作专项经费,并从土地出让金、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2003年起,宁波市每年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专项用于农民培训,当年全市共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4400万元,培训农民达20万人次。此外,省政府还明确要求各类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专项用于职工培训。对于失地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省各地还普遍实施了政府买单、免费培训的政策。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各级分担、企业补贴、社会资助、多方筹集、培训者适当承担的经费投入体制,确保了面向农村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各项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培训

  在实施“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过程中,我省职业技术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各类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自身在设施、师资和教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担农民和企业职工培训任务,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四年来,我省教育系统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200万人次,仅2004年就完成培训365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万人,推荐就业人数达30.9万人;全省先后有238所职业技术学校和81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被各级政府指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教育系统完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数和定点基地数分别占到了全省总数的73%和70%以上。职业技术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各类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已成为我省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主力军。

  根据省委、省政府“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的目标和要求,我省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承担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中重点开展了四方面的培训活动:

  农村专业技术培训。配合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对广大农村青年和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农业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失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开展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为重点的引导性培训和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为目的的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面向中小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培训,帮助企业职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同时,根据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引导企业职工参加文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为我省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面向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把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向受训者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立业和创业。

  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农民培训和农村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乡镇成校建设,把它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县、教育强镇的重要内容来抓。省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乡镇成校建设的政策措施,如:在经费保障上,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乡镇成校建设的投入,规定在土地出让金、财政新增收入和按规定征收的城乡教育费附加等经费中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增加乡镇成校的基本建设和设备添置;在乡镇成校的教师编制上,要求各地按不超过所在乡镇总人口的万分之二配齐、配足;在骨干乡镇成校建设上,提出到2007年要建设好200所省级示范性乡镇成校,等等。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我省乡镇成校显现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到2004年底,全省乡镇成校共有在编干部、教师5855人,校园占地面积1018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拥有科技书籍252万册、电脑2.2万台;省级示范性乡镇成校达到138所,一级、二级、三级乡镇成校分别为258所、405所和325所,等级成校占全省成校总数的86.6%。

  三、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省各地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强化服务,积累了许多鲜活的经验。

  义乌市以市场经营户、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创新培训内容,大规模开展成人教育系列培训活动。一是开展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员工培训,分期分批对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员工进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近年来,已有2.5万人次参加了商务英语、外贸知识等系列培训,每年有9000人次以上参加企业管理培训,全市新入场经营户接受经营培训率达到了100%。二是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培训,为大批下岗转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2004年共举办下岗转岗人员培训班9期,培训人数3000余名。三是大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仅2004年就举办培训班10期,受训人数达2.72万人。目前,全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2万先后接受基本学习和培训,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工作。四是推行“家庭网上行”电脑培训活动,目前参加人数已超过2500人。

  绍兴县首创并为全省各地普遍借鉴的“三单制”培训模式,即:“学校出单”——学校根据农民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就业要求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出超市化的培训菜单,力求培训与市场结合;“企业接单”——力求培训与就业结合;“政府买单”——力求培训与经费保障结合。仅实施“三单制”培训的2003年,绍兴县各级成校就开设了各类失地农民培训班122期,培训农民达11000多人次,90%以上的被征地农民经过培训后学到了一技之长,进厂工作或自主创业。

  常山县在转移农民培训中首创了劳务培训券制度。政府将用于转移培训的专项经费印制成等额的培训券(培训证),直接发放到需要培训的农民手中,同时向社会公布拥有培训资质的学校及各类培训机构,农民可以持培训券(培训证)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培训券或培训证向财政结算经费。培训券的施行确保了培训经费的专款专用,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益,将培训的选择权交给了农民,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了培训的质量。目前,农民培训券制度已在我省舟山、湖州、衢州等许多地区广泛应用,绍兴、慈溪、鄞州等地也推行了与培训券相似的培训证制度。

  我省各地在开展农民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按照市场需求和受训人要求,把培训与产业调整相结合,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训与个体情况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推荐相结合,创造出了“订单型”、“定向推荐型”、“劳务输出型”、“创业型”、“服务型”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机制。

  实施“双百工程”和“千万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真正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广大农村劳动者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要求,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