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武汉:依托社区教育 开展进城农民工培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6:10 人民网

  武汉是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交通便利,流动人口众多。目前全市流动人口总量达到115万,在七个中心城区就业的农民工有40余万,是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市将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市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教育培训网络,不断整合资源,加强基地建设,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大力开展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先后培训进城农民工12万余人次,有2000余人通过培训顺利找到就业岗位和拿到职业

资格证书,先后有500余人在单位被评为优秀员工,有100余人被评为市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进城务工工作者,为推动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和谐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经验与做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武汉市对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认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转变的,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事关重大,势在必行”,经历了从“三个淡化”转变为“三个强化”的认识过程,为开展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

  ——淡化“条条管理”意识,强化“块块管理”观念。进城农民工不具备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人”的身份。如果按计划经济时期“条条管理”的作法,众多的进城农民工就会被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市场管理和社区综合管理就会落空。因此,必须实施“块块管理”,将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社区管理目标,才能使社区和市场有序发展,使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淡化“常居人口”界线,强化“劳动人口”概念。2001年,武汉市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在桥口区分别召开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和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会议认为,如果按照计划经济时期行政街道只把有城区户籍的常居人口作为管理对象的思维定式,进城农民工就会被排除在管理和服务范围以外。因此,必须重新认定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概念,淡化计划经济时期常居人口的界线,用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等概念来划分城区人口,将进城农民工(包括外来非经济活动人口)纳入社区教育对象的范围,为实施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排除思想上的局限。

  ——淡化传统增长观点,强化协调发展观念。传统增长观点的弊端之一是偏重于单纯经济增长而忽视综合因素增长。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发展无疑需要经济增长,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性的增长。社区和市场综合因素增长的核心是人的素质提高,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社区和市场综合因素可持续性的增长。因此,针对进城农民工中80%的学历为初中或初中以下的实际情况,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事关全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市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将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新的增长点,进行全面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督导评估,各区吸收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负责人进入社区教育委员会或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设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形成网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由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组织(个协、劳协、商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摸清底数,建设基地

  在市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的统一策划下,由各区教育局牵头,联合区劳动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妇联、街道、卫生、司法、城管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在派出所、街道社区等部门支持下,深入走访经贸委、建筑、城建等多家单位和企业,深入到进城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调查进城农民工的生活、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就业、子女教育等状况。从中了解到目前我市进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左右,其中,不少是文盲和半文盲,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20%。部分农民工主要靠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生活,收入颇低。广大农村进城农民工(特别是青年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十分强烈的要求和愿望。

  摸清底数后,市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继而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全市七个中心城区的市民学校、家长学校、人口学校和个体工商户学校、社区教育学院及分校、各街道再就业培训基地、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都要把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重要任务。并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区教育局在每个社区配备一名专职教师,聘请区公安分局、司法局、工商局、税务局、文化局、环保局等各部门的干部、大中小学的教师等组成兼职教师队伍。一些农民工数量较大的中心城区,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农民工教育培训条件,为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仅在2004年,青山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就投资了近30万元,根据市场需求搭建了电焊实习操作车间,添置了3台电焊机,同时补充了电工专业教学设备,更新了计算机房的有关设备。

  4.配套服务,诱发动机

  起初,全市推广汉正街“以证换证”的方法,规定进城农民工必须先接受市民学校的教育,取得市民教育合格证后方可凭结业证及其它证件办理暂住证,以外力约束进城农民工参加培训并取得一定成效。进入2000年后,由于进城农民工数量大增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素质要求提高,以外力约束参加教育培训的方法已不能成为主要手段,各区开始提供教育培训配套服务,通过疏通信息渠道,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诱发教育培训动机。各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各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区人才市场等单位,联合为农民工举办专场招聘会,并把就业服务信息延伸到社区,街道各社区建立进城农民工服务室,开通“24小时求职热线电话”,建立“再就业信息专栏”,定期举办“求职赶集会”,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宣传技能要求,提供免费培训渠道。近年来,各区劳动力市场每天接待进城农民工数百人,不少人持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应聘,社区进城农民工服务室引导不少进城农民工参加培训之后找到了工作。参加教育培训后找工作“吃香”的事实,使许多想提升工作档次的进城农民工想方设法选定专业主动参加教育培训。

  5.注重针对,丰富内容

  一是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把技能素质培训和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进城农民工培训就业愿望、文化程度、技能专长等方面的情况摸清底数,进行普查登记的基础上,积极和劳务中介机构合作,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供求信息,坚持以“定单培训”和“市场需求培训”为主,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因人施教,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见效快的专业培训。仅2004年就开设技能培训班85期,安排了市场营销、电焊、家政服务、酒店餐饮、工民建、足疗保健等18个专业,培训人数近2万人。

  二是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为了让农民工了解进城务工基本知识,切实维护他自身权益,各区社区教育学院、各街道社区教育学校邀请公检法部门,以进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先后开展普法讲座5000多次,并通过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册、办法律知识板报等方式,对全市数万名进城农民工进行了普法教育,切实加强农民工的守法意识和维权工作。与此同时,各区还为进城农民工成立法律援助中心,武汉市青山区114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开通了法律援助热线,为500多进城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

  三是加强岗位安全教育。建筑业是安全事故多发的特殊行业,又是农民工就业的大行业。武汉市建筑用工中的农民工比例达到86%,他们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频率,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安全,几年来,各中心城区配合市建委教育培训中心,与武汉市建设学校等进行联合,举办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项目经理和施工管理人员等培训班48期,行业管理部门组织建筑安全等各类培训班549期,累计受训人数10000多人,使农民工接受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四是广泛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女职工素质教育。在进城农民工女职工中,组织流动课堂40余场,发放资料10000余册,参加学习的有8000余人次,各级女职工委员会播放光盘讲座40余场,收试卷3000份,组织知识竞赛20次,有效加强了外来进城农民工女职工的健康意识。

  6.开发教材,学有其本

  为了实现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学有其“本”,市终身教育推进委员会组织力量,开发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教材。做到培训教材系列化,既有提升技能素质的专业教材,又有提升文明素养的综合知识教材,内容含盖职业技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文明礼仪、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文艺体育、卫生环保、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切实解决学有其“本”问题,开发出版了《武汉文明市民读本》、《市民礼仪》、《三五普法读本》、《外来人口简明读本》、《进城务工常识》等多本教材。其中桥口区社区教育办公室林培和同志主编的《外来人口简明读本》和《进城务工生活常识》两本书突出了职业技能和创业观念,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市作为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通用教材。

  对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不仅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而且使进城农民工较快地融入了社区,增强了社区归属感和主体感,提高了社区的和谐度,培养了爱市爱民情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不少进城农民工不仅成了成功的企业经营者,而且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近几年被省市区表彰的先进农民工有近千人,一批进城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被评为“共产党员示范店”、“文明经营示范店”和“旅游购物放心店”,进城农民工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问题与思考

  1.政府主导是必要前提

  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学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学时间不定、受教人数多、约束力差等特点,由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推动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局限性显而易见,其组织难度很大,统筹与协调的力度有限。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他们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政府应将农民工教育培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统一组织和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2.经费短缺是主要障碍

  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进城农民工因本身的经济条件较差,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企业和用人单位缺乏对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政府也没有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待探索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分担机制。

  此外,严格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明确和强化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职责等,也是开展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探讨并加以规范的问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