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艺创作骨干“三项学习教育”培训班学员发言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2:05 北京娱乐信报

  编者按

  为建设一支适应首都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加快首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北京市委宣传部于日前在市委党校举办了2005年北京市文艺创作骨干“三项学习教育”培训班。来自首都有关文艺单位的28名中青年作家、艺术家参加了学习。培训期间,学员们就“文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与实践”、“作家、

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先进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文艺作品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统一与实践

  北京作协程青

  文艺作品首先要有思想的含金量。尽管艺术的标准可以是多重的,多变的,不应该千篇一律,但有一些标准是应该坚守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是指它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物内心的发现,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和宣传。

  艺术性对于一个文艺作品来说是灵魂性的东西,也是艺术家所倾力追求的。如果一个艺术家减弱或者放低了这方面的要求,其实已是顺流而下了。艺术或许不应该是象牙塔里的东西,但它如同前沿科学一样,必须要有某种发现和探索,如果大家弄出来的都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一个腔调的东西,恐怕也就难以称之为“艺术作品”了,那样恐怕会让我们这些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汗颜。

  一个文艺作品具有观赏性似乎也是一个不争的标准,但是这个“观赏性”其实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改变。艺术的进步本身也包括了受众审美观的提高,这也是需要艺术家用自己优秀的作品加以熏陶和培养的。作为文艺工作者,不应该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习惯而放低对艺术的高标准的追求,更不应该完全彻底地为票房、收视率、发行量等等服务——金钱不应该成为文艺作品的主宰。我认为这是对待艺术工作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尤其是通过“三项学习教育”,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家的自我张扬与自我提升

  北京作协钟晶晶

  随着图书出版越来越深地进入市场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作家也有意识地注意写作的市场化需求,并尝到了甜头。尽管有不少作家在拒绝市场化倾向,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就是随着版税、影视改编种种渠道的畅通,作家的收入提高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它说明,作家可以有充裕的条件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而且文学创作得到应有的承认。问题在于,一些作家的写作内容、写作立场和观察世界的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体现为对商业社会世俗化价值观的认同,写作内容上漠视普遍群体。

  我认为,作家应该脱出“小我”的限制,看到整个人类的处境。作品是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但拥有话语权的作家,应该对作品负责,对作品中表达的思想负责。作家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作为作家,有责任不向社会倾倒文字垃圾。

  为弱势群体代言,是作家的使命。这个弱势群体,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它不仅指物质上的贫困,也指精神上的弱小,以及种族、性别等等方面遭受歧视的弱势群体。不仅指下岗职工、农民,也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人群,例如老板前面的女白领、男权前面的女性、家长作风下的儿童、体罚面前的学生等等。总之,文学作品应该站在弱者一边,应该有怜悯之心,甚至对整个人类的苦难的怜悯。

  关于美术作品的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

  北京画院谢永增

  关于美术作品的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从理论上讲三者的统一是最高的境界,可实际生活中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的,要有很高的悟性、良好的修养、高超的技术,这三者缺一不可。画家到一定时候,不是看谁的技巧高,而是看他的修养,真正的好作品大多来自学养深厚的画家,不然历史上就不会有齐白石,更不会留下《十里蛙声出山泉》这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美术作品应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和观赏性,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和无限的向往。

  我在过去的创作中一度对形式过于偏重,画出来的东西往往缺少内涵,就少了趣味性,也就是观赏性,这样的作品有一种时尚感觉,但过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了。单一的模式不会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就像人一样,只有吃五谷杂粮才健康。后来我通过深入生活,挖掘民间艺术、学习传统、吸收西方丰富的营养,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和又不失中国精神的路,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这次培训班的学习和思考,我感到有内涵又有趣味的作品,才能充满生气。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大都是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

  关于实践“三贴近”原则的思考

  北方昆曲剧院邵峥

  “三贴近”催生着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实际、生活、群众始终是优秀作品的活力与魅力所依、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凡称得上名著、名曲、名画的,无一例外都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正因为白居易拜烧饭老妪为第一读者,才有了香山诗词历尽千年至今留香;正因为范仲淹心忧天下,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篇章;正因为鲁迅深切关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众,才有似匕首、如投枪的铿锵文字。历史是这样,在人民群众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今天更是这样。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三贴近”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是实现双赢的途径。忽视市尝无视票房,把领导当观众、把评奖当目的,这不是“三贴近”;放弃责任、见利忘义,把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完全商业化,这也不是“三贴近”。善于从市场的涨落中看到群众的选择,善于从市场的起伏中把握群众的喜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才是真正的“三贴近”。“三贴近”关键在“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谁深入,谁受益。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深入,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像钉子钉进木头一样扎根生活,你的作品才能钻进读者心中。

  学会敬畏古典随时朝拜经典

  北方昆曲剧院王若皓

  往往看似很现代化的东西,其实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弱化着独立的自我精神。很多事例证明,中国目前一些戏曲艺术作品,崇尚所谓的大制作和标新立异,忽视对戏曲本质的把握。

  为什么那么多人,而且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能够在剧场里连续三天每天三个小时乐此不疲地欣赏昆剧经典名著《牡丹亭》和《长生殿》?因为这两个作品一反当下浅陋、平庸、直白的戏剧常态,还原了深刻、奇异、曲折的戏剧应有姿态,一句话,还原了思想,还原给人们丰富的想像力。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对于昆剧,只应去朝拜就足够了。”这话掷地有声。

  作为昆剧的从业者,我想说,我们有着那么多宝贵的文化传统的积淀,为什么会在电视的时代,反倒很弱智了呢?毛病正是出在我们对待古典的不够敬畏,没能随时朝拜。我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已经大打了折扣。在我们的手下之所以出现了失去文化依托的作品,是因为从业者自身缺失了人文素养。

  我们唯有老老实实从拜读经典作品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领会、参悟,才能逐渐准确地把经典的神髓呈现给智慧的观众群。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所以我想说,昆剧的未来:弘扬国粹,任重道远。

  对当前戏曲发展的三点思考

  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

  培训班上听了五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对戏曲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第一,戏曲发展是否应以创作为主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戏曲最重要的是保留传统,创作新戏、改变面貌是不利于戏曲的。认为文物越旧越好,戏曲也应当如此。这种观念目前在京剧、昆曲界尤其高调。戏曲与字画古玩完全不同,它的生命力不在于历史悠久,却在于“创造性继承”,在创造的同时,对继承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当前戏曲不能忽视创作、创新,戏曲创作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戏曲整体的发展。

  第二,戏曲创作应自觉保存传统艺术本体性的精华,不为短暂的文化泡沫而放弃原有的艺术特色。同时,戏曲创作是一种精神上的思考和过滤,应具备独立自觉的文化自身力,而不能成为喇叭筒和烟雾剂。

  第三、社会各界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该注重戏曲创作队伍的培养和戏曲创作环境的培养。如果优秀人才大量流失,戏曲创作的萎缩将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支撑戏曲创作的,主要还是一些迷恋于戏,舍不得离开的人。但是,要想让戏曲创作环境更好一些,还需要社会各界对戏曲创作队伍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坚守知识良知接续中华文脉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郑哓华

  在西方文化挟其经济政治强势席卷全球的时候,不断“西化”已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忧虑。

  中国的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很多第一次到中国来的西方游客对中国的“西化”程度感到吃惊,中国已越来越少地拥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不断流失。现代流行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对西方的模仿:从看到的听到的到吃到的,几乎全部如此。中国的节日越来越冷清,圣诞节、情人节、鬼节却越来越热闹;新的一代儿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吃麦当劳、听外国音乐、看好莱坞大片,不能不让人担心,他们长大以后还了解多少中国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中国文化。

  著名华裔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在几年前接受凤凰台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现代化不是西化;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可以全球共通,但文化需要保留民族性,这样世界文化才丰富。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使我们能够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现代中国文化”,恐怕是所有文化人应该给予考虑的。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外国游客到北京,不仅可以向他介绍老北京,带他登长城、逛故宫、喝大碗茶、听京剧,体味古代中国的博大;还可以带他看看代表中国当代文化水平的“新文化经典”。有朝一日,北京像巴黎一样,成为世界审美工厂,不断向世界输出文化和时尚。

  儿童剧创作要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胡一飞

  我认为,从儿童剧创作领域来看,应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由我国当下一些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决定的。

  近些年来,在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和望子成龙、一考定终身的强大社会压力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产生了一批骄横自私的“高分低能儿”,也造就了一批自卑怯懦的“低分低能儿”。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入人心,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而儿童剧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作和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事儿童剧创作和表演的前辈们曾经创作出了《马兰花》、《岳家小将》等一批经典儿童剧。这些优秀儿童剧新颖独特的思想立意是与它们同样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儿童剧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及拥有特殊的受众群体,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是它们思想立意的最佳载体。我赞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不欣赏所谓的儿童剧形式要大于内容的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