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时中:把生命磨进艺术(民间艺术传人(12))(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6: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时中:把生命磨进艺术(民间艺术传人(12))(图)
黄时中素描。

  罗雪村画

  本报记者 赵鹏 市场报记者 徐志南

  不久前,黄时中因病动手术,可他并不甘于静养,做完手术刚5天便吵着回了家。客厅左侧偌大的书柜内,十几件脱胎漆器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捧上一件细细地摩挲着,黄时中仿佛又与老朋友们聚到了一起。

  见到记者来访,老人高兴地说:“来看看吧,这些可都是将来再难见到的‘黑宝石’呀!当年还和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一起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这么好的东西,将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做了?”

  师从大家 博采众长

  点起一支烟,袅袅的青烟和着淡淡的铁观音茶香,老人黯淡的眼神一下就明亮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我从小就喜欢作画,记忆力又好,见过的画几乎能照原样背摹。”正是凭着这种天赋和对传统艺术的痴迷,1957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14岁的黄时中迈进了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大门。那是全省的最高艺术学府,一批大师级的老艺人都在那里工作。黄时中以其过人的天赋和勤奋,深得这些大师们的喜爱,最终有幸成为漆画大师高秀泉的关门弟子,专攻漆画。

  师承高秀泉后,黄时中开始学习白描画、彩漆画等,花鸟、人物、山水无不涉及。严师之下有高徒,黄时中渐渐崭露头角。1964年,他的朱色描金山水画获得轻工部优秀奖,那时他才刚刚20出头。1976年,黄时中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漆画,学习期间还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大型壁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制作工程。还是一名学生的他,竟担起了总指挥的重任。

  黄时中博采众长,将绘画、造型、漆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在造型艺术创作风格上,既有学院派细腻的特点,又有民间粗放简练的韵味。

  精于艺术 淡于名利

  当年,进修结束后,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张仃挽留他留校任教,但黄时中却坚持返回了福州。他说:“我要把一生都献给脱胎漆器艺术!”在以后的漫漫岁月中,黄时中与漆器艺术共生共长,不离不弃。艺术磨蚀着他的生命,他又把生命磨蚀进了艺术。

  一件光亮如镜的脱胎漆器,要经过泥塑、裱布、底涂、中涂、面涂、打磨、上漆、再打磨、修整、再一次打磨、推光等十几道工序。如果是漆类木坯上裱夏布成型或以夏布直接成型,待它稳定,则须经过两个夏、冬,一件漆器作品要历时两年才能完成。但不管工序有多么繁琐,黄时中都不厌其烦,一丝不苟。

  黄时中对待艺术精益求精,对待名利却淡泊如烟。在老人的房间里,记者找不到任何获奖证书。2002年3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成立,他是理事候选人,让他去北京开会,他没去,理由很简单,他对这些名誉根本不感兴趣。但如果你是识宝的人,要收藏他的作品也很简单,买一瓶好酒,陪他喝两盅,价值不菲的作品,他经常低价出手。为什么?“因为有人欣赏这门艺术。”老人欣慰地说。

  保存绝学 立志传艺

  这几年,欣赏漆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这是老人最大的心病。“这种艺术太磨人,太费工夫,现在肯来学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老人的目光黯淡了下来。

  老人的担心并非多余,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已经关门,现在年轻一代的福州人很少会知道什么是脱胎漆器,而市场上也很少见到它的踪影。

  为了保住这门艺术,2003年,黄时中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成立了一个漆器工作室,而徒弟就是他的小儿子。“我是专门从日本回来,继承这门绝学的。”老人的小儿子黄文华告诉记者,“过一段时间,我还打算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我要沿着父亲的路一直走下去。”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2日 第十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