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冉庄的记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6: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冉庄的记忆(图)
叶兴

  冉庄,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三十公里处的清苑县境内,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子。如果不是由于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以及后来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冉庄或许永远都不会走进人们的记忆。

  半个多世纪前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微风轻拂、绿树环抱下的冉庄显得是那样的静谧,玉米在拔节,芝麻开着白花,鸟儿正在午后亮丽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叫。这儿的一切与大平原上随处可见的其他村落并无二致,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虽然那段战争岁月已成如烟往事,但它留下的遗址却总能让后人在徜徉其间时唤起鲜活的记忆。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在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虽然昔日的街巷中早已铺设了部分柏油路面,但当年冀中平原那独特的民居风貌依然保存着:大红的对联,喜庆的年画,低矮的平顶泥房,甚至在外墙上还能找到当年的口号和标语。行走其间,常有时光倒流、空间转换之感,不时出现的石碾子、地堡、高墙等工事掩体和早已从电影上熟知的牲口槽、锅台、炕面等地道出口,让人猛然间感觉好似一场激战即将打响。耳畔似乎正通过“土电话”传来高传宝那熟悉的声音:“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在冉庄人充满智慧和创意的大脑里,路边的一棵枯树、一口水井、一个烟囱,甚至一间破庙,都可以成为他们御敌的机关。稍加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在那些整齐排列的砖瓦间常常留有一个个不起眼儿的小孔,正是这些孔眼,成了那些日本鬼子和汉奸们的招魂幡和夺命锁。因此也就有了那句威震敌胆的“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名谚。

  一走进冉庄中心的十字街,那棵老槐树以及悬挂其上的大铁钟马上就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尽管那树已枯,枝叶全无,树干用水泥撑着,用铁圈箍着;尽管那口铁钟也只是当年的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它视为冉庄的标志。恍然间又看到那位头扎白羊肚毛巾,有着一脸络腮胡须的老人在夜色中向老槐树疾奔而去……苍凉而尖厉的音乐在他蹒跚的脚步下流走,终于,他喘息着揽绳在手,坚定地拉响了“警钟”———震耳的钟声划破村庄浓重的夜色,也在我的脑海里炸响。那哪里是钟声,分明是当年中国人民不甘屈辱、愤懑、悲壮而又神圣的呐喊,是今日华夏儿女勇往直前、激昂、自信而又豪迈的誓言!

  占地九百八十平方米的冉庄地道纪念馆建成于1959年8月,展厅内不仅珍藏着大批当年宝贵的文物,而且可以直接下到距地面两米多深的地道中。只不过在这业已改造过的十分现代化的地道里穿行,已经很难找到先辈背负国恨家仇匍匐在地下开挖地道时的艰辛以及在地道内掩护群众和对敌作战时的险恶了。当导游小姐带着一队游客从我身边鱼贯而过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带有南方口音的童声在大声抱怨:如果这里能够打彩蛋和捉迷藏就好了。我默然良久,不由得想到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那是1944年的7月,美军上尉杜伦曾随观察组亲赴冀中考察八路军平原游击队特别是地道战的情况,他在真实记录了游击队员通过地道沉着、巧妙、坚韧地同日寇作战的同时,更叹服于当年八路军军民鱼水情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当年为掩护他们安全转移而被敌人抓住的房东大娘,宁可被凶残的敌兵砍掉一只手臂也决不说出地道口在何处;而地道内分区司令员魏洪亮刚刚满月的孩子由于不习惯漆黑的陌生环境而哇哇大哭,为了不因哭声暴露地道的位置,影响大家特别是外国友人的安全,母亲硬是死死地堵住了孩子的嘴……

  在我们即将离开冉庄的时候,一个身着鲜艳服饰的小姑娘怯怯地走到了我们车前,带着淳朴、谦恭的微笑向我们致意———她只是为了要些我们喝完的饮料瓶。我将车内剩下的几瓶都给了她,不管有没有水。车渐行渐远,我的心却仍停留在小姑娘感激的笑脸和那个南方口音的童声上,久久不能平静。富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贫穷带来的决不仅仅是苦难一样。由此看来,国家现在大力开展“红色旅游”确实是明智之举,不但可以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使那里质朴、敦厚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千千万万个像冉庄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以重新唤起人们对往昔那多少有些淡忘了的记忆。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委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2日 第十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