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沙“海选现象”值得欣赏(三家村晨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6:29 人民网-江南时报

  关于“超级女声”,几个月前我就撰写过一篇评论,那时候它还没像现在这样“热”透华夏,绝大多数人要么对它茫然不知,要么嗤之以鼻。没想到“小女子”玩大了,大有夺央视歌手大奖赛牛耳之趋势。这是娱乐圈的事,与本文无关。

  那篇评论笔者也不是谈歌论唱,因为那是笔者的弱项。而且笔者丝毫不觉得有必要把一个平民造星运动上升到时评的高度。我那时感兴趣的是“超女”的赛制设计以及一个电视

栏目的互动性。今天,我意犹未尽的还是这个话题。

  触发我思考的还有一个动因,即7月30日中新网报道的一则消息:长沙市推选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的活动正在进行,这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组织形式和条件要求上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首次采取海选的办法,受到全市青年的欢迎。

  长沙是“超女”的发源地,海选是“超女”运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晋级方式,不知道长沙市“杰青”的组织者是否受了“超女”的启发。不管怎么说,“十大杰青”以海选的方式评选产生,其意义绝不限于造星运动所具有的那种选民互动和收视刺激,而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形式更具有民主内涵和民意公信度,因而对典型的选拔机制产生突破性的影响。

  笔者上次就承认,之所以被“超级女声”所吸引,盖因于它的海选方式和票决机制。它首先给广大公众提供参选明星的机会和权利,而且是不拘一格,想唱就唱,绝对的公平。每轮晋级,决胜者凭借的除了评委挑剔的眼光和个人的形象,更要紧的是大众评审的票选和场外电视观众的短信投票。也就是说,把往常类似大赛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推选人,改变成由许多人在多数人中推选人,这种精英选拔机制无论如何都是新鲜而动人的。诚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我国的民主推广和实践,是从基层起步的,比如村民委员会的海选、厅局干的公推公选等。在一个文艺节目中娴熟地搬用了政治进程中的海选和票决形式,创意的确新颖独到,效果也众所周知。无独有偶的是,“超级女声”的始作俑者湖南卫视在其《玫瑰之约》的电视征婚节目中,也巧妙地借用海选方式淘汰和竞胜情场选手,虽说不伦不类却也出奇制胜,收视率居高不下。

  海选和票决不是万能胶,虽然都在长沙,但可以说“杰青”的海选和“超女”的海选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前者是有民主政治层面上的创新,而后者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但需要强调的是,眼下“杰青”的受关注和“超女”的博眼球,并不意味着海选达到了民主的实质和高度。因为这还有一个“选民”的素质和监督体系的问题。“超女”成千上万的短信投票,除了电视台和电信商赚个钵满盆满之外,谁来监控其中有多少假票、贿票或重复投票?所以说,笔者为长沙诞生的两桩“海选现象”喝彩,仅仅是欣赏一种成功的游戏规则罢了。

  作者为本报编委。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02日 第三版)

  作者:西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