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作家“触电”是无奈的“抗争”——访河南作家、第六届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7:2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河南作家柳建伟日前在浙江出席了第六届矛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他的小说《英雄时代》获得茅盾文学奖。近来频频“触电”的柳建伟在谈到中国影视剧现状时,就中国内地知名作家纷纷加入影视剧创作的文化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专业作家纷纷“触电”实际上是一种无奈抗争,但无奈的选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近几年来,中国内地知名作家进行影视剧创作渐成风尚,刘恒、周梅森、李佩甫、海

岩便是其中的代表。柳建伟继把自己的获奖作品《英雄时代》成功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目前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一部描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电影剧本创作中。实际上,自从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职业编剧,柳建伟“触电”的频率也大大增加,90万字的历史题材小说《大明悲歌》不仅基本完成,而且将其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工作也已着手。

  柳建伟说,近年来,不少知名作家开始担任影视剧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周梅森,自己就是制片人,已经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是由于内地专业影视制作人对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误读。其实,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这在国际上是公认的。但在中国,电视剧被认为是电影的派生,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这就导致在中国电视剧行业,同样存在重导演、轻编剧的情况。于是,一些电视剧导演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图要求编剧随意改动一些已经很好的文学作品,致使原作者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为了保证自己的文学作品不受导演个人意志的侵占,一些作家只好选择担任编剧、制片人或导演,其本质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抗争。

  柳建伟说,在美国,编剧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电视剧,往往是导演可以像走马灯一样换,但好的编剧却雷打不动。比如,由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监制的电视连续剧《兄弟连》,每集的导演都不同,但编剧只有一个人。

  柳建伟认为,如果要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好的影视作品,就必须充分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因为那是作家反复推敲出来的结果。张艺谋前期的电影作品之所以叫好叫座,频频获奖,就是因为它们来自并忠实于一流的文学原著,而后来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由于文学性差而受到争议。

  但柳建伟也承认,尽管作家“触电”是无奈的选择,但这样的选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有利于文学作品转成影视作品;二是有利于保存文学作品完整的思想;三是有利于提高编剧的地位;四是促进影视剧越来越热。⑥2本报记者王是责任编辑:陈要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