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血祭抗战中的陇上儿女(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2:16 兰州晨报

  甘肃“闯王”浴血卢沟桥畔

  60多年前,有一位甘肃籍军人在抗日前线英勇善战,奋勇当先,屡建奇功;日寇打瞎他一只眼,他换上义眼再上前线;他7次负伤,血染沙场,仍冲锋在前,直至罪恶的子弹击穿盆骨……他就是声震抗日前线、被誉为甘肃“闯王”的靖远人卢鱼跃。

  本报记者赴靖远采访,卢鱼跃的亲友和历史研究者向记者讲述了这位抗日英雄的人生经历。卢沟桥事变卢鱼跃,靖远县城关镇人,生于1901年。

  1925年,国民军由宁夏入甘,他只身赴兰州,投笔从戎,后随军去河北省。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国人民8年抗战的第一枪。

  “七七事变”之前,时任第三军团总指挥的宋哲元,于1935年9月,将所部29军37师由张家口调防北京,110旅旅长何基沣奉命率部负责防守丰台及卢沟桥一带。

  1937年7月初,卢沟桥的形势日趋紧张,日军占领丰台后,不分昼夜地在卢沟桥一带进行所谓的军事演习。由于卢沟桥是北平(今北京)的咽喉要冲,一旦失守,北平就会变成一座死城,于是守军也以演习进行守护。

  7月7日,日军包围宛平城,次晨又向卢沟桥我守军射击,何基沣指挥还击,并发出了与卢沟桥共存亡的指令。我军官兵奋勇杀敌,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游少将,保住了宛平城。

  英雄卢鱼跃激战卢沟桥,卢鱼跃时任110旅224团一连连长。该连装备较差,在死守卢沟桥前沿的一次激战中,日军以数倍之众,包围了该连前线的一排守军,日寇叫嚣,形势危急。卢鱼跃得此危情后,当机立断,亲率连部人员增援。卢手持闪光大刀,身先士卒,冒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日军中队长,手持战刀迎战,卢鱼跃怒火万丈,勇气百倍,奋力挥刀,将日寇中队长拦腰斩成两截,血染战衣,缴获其战刀。这柄日制战刀上有日本天皇裕仁亲笔题词。

  日寇见队长被斩,乱作一团,顷刻,狼狈溃退。正在此时,溃敌罪恶的子弹不幸击中卢的右眼,顿时鲜血直流……

  卢鱼跃伤愈后,右眼失明,换上义眼,他再上前线,参加津东洋闸战役等多次战斗。战斗中,他先后七次负伤,最后一次,子弹打穿了他的盆骨,他被送后方医院治疗。

  (上接A3版)甘肃的“闯王”战斗结束后,国民军第29军军长张自忠到医院看望伤员,走出病房后,张自忠眼含热泪对部下说:“让他好好养伤,等他伤愈康复,命名为‘闯王’。把他安排在我身边,好共同杀敌,消灭日寇。”部下不解其意地追问:闯王是谁?张将军说:“卢鱼跃不就是甘肃的‘闯王’吗?”后由于卢伤势过重,又加军事转移,卢被转送到陕西宝鸡后方医院治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后,卢鱼跃以荣誉军人返回故里。

  万人迎勇士当年在黄河渡口迎接卢鱼跃的张富老人对当时的壮观场面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我15岁,我们两次到黄河渡口去迎接卢鱼跃,但由于信息不确切,都没有接上。第三天一早,人们又不约而同地涌向河边,黑压压的人群在黄河岸边层层叠叠。等到下午,河对岸出现两名军人,他们坐上羊皮筏子向这边缓缓漂来。羊皮筏子还没靠岸,欢迎的人群就燃起鞭炮,敲响锣鼓,场面激动人心。”人们将卢鱼跃高高抛起,再抛起,靖远人倾城出动,争睹杀敌凯旋的英雄风采。他虽右目失明,仍戎装整齐,生机勃勃。人们把卢鱼跃和卫士宋高其迎进武庙(今乌兰小学)会场。

  20年后重回故里,卢鱼跃激动万分,在讲台上他向乡亲们讲述了率敢死队与日寇血战卢沟桥的经历,描述了台儿庄战役、喜峰口战役的惨烈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

  会上,当时的县政府将一面绣着“民族英雄”的锦旗赠给卢鱼跃。

  英雄墓无碑靖远解放后,有一段时间卢鱼跃的生活陷入困境,县人民政府民政科曾经定期定量予以补助。

  记者在靖远县文胜前巷19号见到了卢鱼跃的次子卢有杰,想请他谈一点记忆中的父亲。“在家沉默寡言,出门为人看风水……”这是父亲在儿子记忆中的印象。

  记者问及那面“民族英雄”锦旗的下落时,卢有杰表情漠然地说:“生活困难时,我妈给我哥做了衣服……”残阳如血,映红了山的那一头,那一头有一座小小的坟墓,孤单单的,墓里埋藏着一段悲哀……

  它的前面没有墓碑,也没有名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深鞠一躬,纪念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在人民心中,有一座永远的丰碑。

  文/图本报记者廖明朱静渊(来源:兰州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