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共标牌需从命令公民走向说服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1:47 新京报

  “禁止吸烟”的英文标志是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于“NoSmoking”了。然而,据来自美国的学生说,这样的标志因带有“命令”口吻,在国外已经很少使用。外国语学院的教授更是建议说,禁烟场所别用“NoSmoking”,使用“SmokeFreeBuilding”(无烟设施)最好,因为这句话针对整个设施,而不是针对个人。

  因为一个外国小学生的建议,本报开展了“为双语标志挑错”活动。不挑不知道,

一挑吓一跳,一些悬挂于大街小巷的标志的错误———比如“内”“外”翻译颠倒———都令人汗颜。这样的低级错误出现在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北京街头,的确不应该:外语水平不高反映了相关人员知识素养的不足,而在此基础上又没有认真请教相关专家,也暴露了责任心的缺位。

  把词语翻译准确,别出现常识错误,这是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第一层含义。以此为基础,要用“SmokeFreeBuild鄄ing”代替“NoSmoking”,说明了和国际接轨的第二层含义:要通过公共标志这样的细节,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关注,体现从“命令公民”到“说服公民”甚至“感动公民”的观念转变。

  公共场所标志牌虽小,却体现着当地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着当地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作为政府部门管理公共秩序的一种手段,它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所秉持的管理理念。

  以“禁烟”为例,最早出现的是“恐吓式”标志,比如“吸烟可耻”、“吸烟罚款”等,接下来是“命令式”的“严禁吸烟”,现在开始出现“thankyoufornotsmoking(感谢你不在此吸烟)”,将来会出现“SmokeFreeBuilding”(无烟设施)”的形式(这种只说设施不针对个人的标志,表明了对别人的极大信任———即使没有人感谢你,你也会这样做的)……这一系列变化,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一个地方社会进步的历史。

  其实,每个人都不愿成为被命令者、被训斥者。如果管理者能对每一个公民平等看待,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体现在公共标志上,就会用一种引导式的、说服式甚至感动式的语气告诉公民“该怎样做”,而不会用简单的、命令式的方式“禁止怎么做”。可以想象,“小草也是生命,你踩她会叫痛”的感动提示,肯定比“严禁踩踏草坪”命令口吻,要温暖得多,也有效得多。

  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定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帮协;一定需要和声细语、礼让三分,而充斥苛责、命令、恐吓、咆哮甚至轻蔑的社会,当然谈不上是和谐的社会。个人之间相处如此,公共管理者和公众的关系也是如此。

  寻找和纠正北京市双语标志的翻译“硬伤”眼下正在进行,按照计划,2008年之前市区将不再有明显的错误。人们期待,在纠正这种翻译错误的同时,还要有一个更高要求,就是在确定外语标志时,不仅仅是保证词语、语法等语言上的正确,还要力争实现和国际化的现代文明的对接;不仅仅要翻译得让外国人看得明白,更要让他们心情舒畅;不仅仅让他们能通过标志轻松达到自己的目标,更要让他们体会到北京人性的魅力。其实,这不仅是接待来京外国人的需要,何尝不是咱们“自己人”的期待?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