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义工,谱写社会的和谐音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3:4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午8时,89岁高龄的胡佩兰老人又准时出现在河南省郑州市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

  退休前,胡佩兰老人是该医院妇产科的主任医师,今年年初她开始参加医院的“爱心门诊”义诊。“爱心门诊”收入的40%将捐给希望工程。“我们捐赠的5个‘希望书屋’马上就要送到孩子们手中了。”老人说。

  像胡佩兰老人这样的民间义工,正大量出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的身影呈现在扶贫帮困、支农支教、环境保护、社区活动等多个领域。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负责人丁元竹介绍,中国现有义工2000多万人,他们是文明爱心的播种机,更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音符,对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南:义工温暖艾滋村

  河南上蔡县邵店乡十里铺村是艾滋病疫情高发村,艾滋病患者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0%左右。2003年6月,十里铺村成立了第一个艾滋病人自己的民间组织“红丝带协会”,村民周新志被推举为委员之一。

  周新志是协会中惟一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村民。他的妻子是HIV感染者。周新志说:“看到乡亲们期望的样子,我决心要帮助他们。”

  从2003年起,周新志放弃了外出打工,留在村里为艾滋病人服务。他选择了为“红丝带协会”做义工的方式———每月向艾滋病患者发放由政府提供的购药代金券,协助政府对患者救治救助措施的落实,帮助有困难的患者及其家庭等。

  “像周新志这样的‘红丝带’义工,全县疫情高发村都有。”上蔡县艾滋病防治救助办公室负责人说。

  深圳:做义工成为时尚

  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巡警大队民警林吐莲有件印有“南山义工”的草绿色T恤。每天下班后,脱下警服、穿上这件T恤的她,就又有了一个身份———深圳市南山区义工联助残组组长。人们总能看到这位消瘦的中年女子,步履匆匆地赶往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社区,11年来从未间断。

  林吐莲是深圳市6万多名注册义工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全国首创义工联合会的城市,深圳开展义工服务已有16年时间。从治安巡逻到照料孤儿、陪护孤寡老人、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深入戒毒所和劳教所实施帮教,义工联合会开展的16类30多个服务项目,已经融入深圳市民的生活,使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始终充满着爱心和生机。

  数据显示,深圳市民对义工的知晓率达88%,84%的市民认为义工是值得自己尊敬的人,42%的市民参加过义工服务,91%的市民表示愿意做义工。

  “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时尚。

  北京:奥运掀起义工潮“

  Oneworld,onedream!”70岁的王大爷说起奥运英语来一点儿都不怵。他说,2008年他要用英语接待外国友人,展示北京人的风采。

  王大爷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活跃在柳北社区的“奥运天使”。一支由朝阳区香河园地区的25名老师组成的义工队伍,3年来一直活跃在这里的学校和社区。他们向居民传授各种奥运知识,大伙儿赋予这支义工团队一个美丽的名字———“奥运天使”。

  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在北京掀起了“义工潮”。尽管到2006年8月底,北京奥组委才开始正式招募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而且预计只需要10万人,但是奥运会主要承办区———海淀区的义工招募工作已于6月初启动。

  “那一天,每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就像过节一样,人声鼎沸。23个街道的‘义工服务注册站’前,报名的居民们排起了长队……”海淀区民政局局长丁志明说:“估计到今年底全区义工总数将突破16万人,他们将成为北京奥运会一道夺目的人文风景。”

  制度:让爱心可持续发展

  让义工服务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热情持续并得以延伸,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执行干事刘萍认为,加快相关立法十分必要。

  今年7月1日,国内首部关于义工的法律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义工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对义工的管理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刘萍说:“只有制度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义工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对义工的误解,提高大家对义工的认知度。”

  专家认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有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各类别人士的参与,还要有一大批关爱社会的义工队伍。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之必然。

  链接

  义工的“义”字,既是义务工作的“义”,也是道义的“义”,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联合国组织于1970年成立义工服务机构。上世纪80年代,“义工”概念引入中国,但中国民众对义务工作并不陌生。据北大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日前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显示,80%的中国民众曾“做过义务工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3日 第二版)

  作者:罗乐 吴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