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今日关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3:5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今日关注)(图)
  山东省济南市道德街小学的罗广雨(左二),在教小伙伴们延长铅笔头使用时间的节约小窍门。

  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资源紧缺:来自环境的预警

  近年来,中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电、油、煤“三荒”。据统计,仅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就有24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今年入夏以来,各地又出现新一轮电力紧张和拉闸限电现象。

  资源紧缺的状况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压力和预警。中国要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13亿人口,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400多个城市属于缺水城市,其中11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是从生产到生活各方面对资源的浪费。以钢材为例,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钢材55公斤,而国外仅用不到40公斤。再如,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是0.45,而发达国家一般能达到0.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更比比皆是。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节能措施:政府市民出妙招

  这些天,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或参观的人们会发现,大会堂通道的灯只开了一小半,厅室的窗帘大多敞开着。人民大会堂这个中国举行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正积极行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人民大会堂的节能措施只是一个缩影。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出台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厉行节约的政策和措施。

  山东省提出,从现在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建设30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到2020年,把山东建设成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经济体系、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资源节约型省份。

  四川省也于日前推出了建设节约型机关的6条措施,要求省厅机关采取具体措施,节约使用水、电、公务用品,尽量减少公务用车。

  湖北省武汉市规定:夏季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关闭全市所有景观灯;其它季节根据供电部门调度,适时开放、关闭景观灯,以节约用电。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带动下,广大市民纷纷响应号召,节能妙招层出不穷。“夏天气温高,衣服换得勤,但衣物要集中洗涤,以减少洗衣次数。此外,洗衣物用过的水,接在桶里可以用来拖地。”华北电力大学一位姓刘的同学说。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女士说,熬绿豆汤太费火,“我就把泡过几小时的绿豆放在热水瓶里,再灌满开水,几小时后,绿豆汤就熬好了。”

  制度设计:建设节约型社会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家学者们同样给予高度关注。近日,由《中国发展》杂志倡议和发起,中国致公党中央举办了一场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士从节约型社会制度建设的层面提出许多意见、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一方面,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构建起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关于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中国已有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杜宜瑾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资源管理立法基本上都是按行业、分要素进行,导致不同的资源法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杜宜瑾建议,应当借鉴成功国家的立法经验,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规定下来,使法律、法规成为有效实施载体,为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构建节约型社会,应通过从上到下的整体设计来促成和引导。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战略组组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建议,制度建设应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将个人自发的节约行为,上升到规范的行为准则;其次,发挥企业组织的作用,将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分散的企业行为,转化为高效、产业集群式行为。此外,还应发挥机关、学校乃至家庭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以自觉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降低资源、能源消费。

  专家认为,过去多强调对产品的节约,现在更要强调对自然资源的节约。要改变企业的生产习惯,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结合。没有对资源消耗进行核算的经济压力,企业的生产习惯很难改变。对此,杜宜瑾建议,应建立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入成本制、排污计量收费制、产品负责乃至最终处理责任制三大经济政策。通过三项政策的有机互动,形成循环型社会能动的经济政策框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3日 第四版)

  作者:叶晓楠 刘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