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伊斯法罕半天下(连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5:3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伊斯法罕半天下(连载)(图)
伊玛目广场中央的巨大水池中倒映出的伊玛目清真寺。

  本报记者 陈一鸣摄

  本报特派记者 陈一鸣

  如果说首都德黑兰是伊朗无可争议的心脏,那么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便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伊朗的灵魂。伊朗有一句谚语,说的是“伊斯法罕半天下”,由此可见这座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经何等繁华兴旺,影响深远。

  依山傍水的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坐落在扎格罗斯山脉脚下的一个高坡上,扎扬德河缓缓地穿城而过。“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的“斯帕罕”一词,意思是“军队”。古时,此间确曾作为军队集结地,城市以“军队”为名也就不足为奇。伊斯法罕的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在公元3至7世纪的萨珊王朝时便已遐迩闻名,公元十一二世纪的塞尔柱王朝曾定都于此。1598年,萨法维王朝(1502—1736)的阿巴斯大帝在这里建都,并下令修建了众多优美的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伊斯法罕从此进入了商贾云集、宾客汇聚的全盛时期。

  伊斯法罕城内外共有100多处保留至今的著名古建筑和清真寺,绝大多数是在阿巴斯大帝时期修筑的,其中伊玛目广场及其周边建筑更是萨法维王朝的艺术杰作,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伊玛目广场始建于1612年,长510米,宽165米,面积达8.4万平方米,是莫斯科红场的两倍。广场的东西南三面,分别耸立着建筑艺术各具特色的罗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华普宫和伊玛目清真寺,广场中央独具匠心地修建了一个长方形的巨大水池,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宫殿、寺院相映成趣,使人大有“恍如置身仙境,不知天上人间”之感。在伊玛目广场不远处有一个坐落在花园中的宫殿———阿巴斯二世建于1647年的四十柱宫。宫殿的正面厅堂由20根高大的柱子撑起,其倒影恰好可投射在殿前的水池里,于是,水面上下各有20根柱子交相辉映,四十柱宫便由此得名。宫中有一个国王接见大厅,墙上装饰着6幅精美的壁画,描述了伊朗人抗击外敌和国王接见外国贵宾的场景。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伊朗细密的绘画传统,从中也可以透视出与中国、欧洲等绘画风格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的痕迹。

  在扎扬德河上,有4座古韵飘香、雕砌精美的石桥飞跨两岸。4座大桥均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已经历了450多年的世事沧桑。跨过著名的三十三孔桥,便来到了位于扎扬德河南岸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区。

  公元17世纪,一些亚美尼亚人移居到伊斯法罕,并在萨法维王朝国王的鼓励下建起了基督教堂,给这座富有伊斯兰文化底蕴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至今,他们的后人仍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延续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在圣玛丽教堂,记者遇见几个正在阅读亚美尼亚文报纸的当地居民,其中一位名叫萨尔蒂斯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伊斯法罕市共有14座亚美尼亚人的教堂,还有专门的图书馆和印刷所,“我们国家的穆斯林兄弟非常尊重我们”。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伊朗除了占全国人口66%的波斯族,还有包括亚美尼亚人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议会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几年前,伊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倡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关注。有学者指出,伊朗能提出文明对话的观点,与其自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以及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成功经验是分不开的。

  (本报德黑兰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3日 第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