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东京举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8:29 环球时报
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东京举行(图)
  公元717年,数位优秀的日本青年,作为东海岛国派出的第九期使者,带着向大唐学习先进文化、法律、制度、技术的使命,远渡重洋,迤逦而来。繁华且充满时代生动气息的唐都长安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中间,著名的阿倍仲麻吕从此再未回国,并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吉备真备苦学18载,将吸取到的唐文化带回日本,成为影响形成唐风文化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位,是因为其墓志在陕西刚被发现而为中日两国人民所认识的井真成。井真成在西安的黄土地下沉睡千年后被唤醒,也重新打开了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史上那一段尘封的记忆。千年之前,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千年之后,遣唐使的种子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上再度开了花。

  中日文化交流再添佳话

  7月29日,在东京朝日新闻社的玛丽音剧场,由中国人民日报社和日本朝日新闻共同主办、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等为后援单位的“中日文化交流―井真成墓志及遣唐使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秋山耿太郎、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

  王晨在致辞中说,“遣唐使”这一词语,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含义相同、写法相同、发音相近,两国人民共同使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井真成墓志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面世不到一年,已经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新佳话。对井真成墓志进行研讨很有意义。目前,我们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要以惨痛战争的历史为鉴,同时也要从曾经长期存在的中日两国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中,从井真成、“遣唐使”的历史中受到深刻启迪,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秋山耿太郎在致辞中说,发现井真成墓志的消息公布后,朝日新闻作了大量报道,在日本国内引起很大轰动。今年是二战结束6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与一直保持长期友好关系的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研讨会,意义深远。通过回顾那段久远的历史,中日双方能够借此探讨现在和未来的交流方向。

  王毅大使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王毅说,井真成墓志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友谊的缩影。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中国始终注重“宣德化而柔远人”。崇尚“以德为邻”、“厚往薄来”。今天,人类已进入21世纪,围绕中日关系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得以保存和继承。我们应从两千多年中日交往史中总结有益的经验,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牢记教训,克服困难,推动中日关系尽早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井真成墓志引热遣唐史文化

  从井真成墓志到遣唐使文化,来自中、日、法的十余位学者在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讲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学者们的轮流阐述中,1300多年前井真成所生活的强盛繁荣、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的唐王朝就如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在日本观众的眼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与70多个国家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万国衣冠朝长安”,穿着不同服饰的各国使者、僧侣、留学生、艺术家、商人云集长安,他们努力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同时为唐朝政府带来异域的文化习俗。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公元6至8世纪的200多年里,共向唐朝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他们来华主要是学习以佛教为主的学问、思想、技术等新知识和制度,重点则放在如何有利于日本国家制度的建立、政治改革以及文化的形成。井真成,即因“才称天纵”,受命出使异邦,他学儒家之道,习治世风范,“强学不倦”,在长安学习生活17余载,不幸因病于36岁时英年早逝。这位日本留学生的去世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特被追授“尚衣奉御”官职。日本奈良大学的东野治之教授说,从井真成的墓志可以看到当时唐朝和日本间的紧密联系。日本国学院大学的铃木靖民教授认为,遣唐使吸取到的唐代文化,对日本信仰系统的形成也做出了贡献,在当时的日中外交和双边政治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研讨会上,尽管中日学者们对井真成的墓志考证、他在华的生活细节还存在部分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井真成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其墓志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日友好对双方都有利

  7月的东京,正值酷暑。能容纳700余人的玛丽音剧场座无虚席。据朝日新闻的记者介绍,这些日本观众全部都是自己购票入场。他们每人手中翻着研讨会的介绍材料,头上戴着同声传译耳机,听得津津有味,并且随着学者的讲话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是因为中日人民之间一直存在的纽带和一衣带水的邻邦感情,他们才渴望了解1300多年前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并欢迎他“回归故里”,他们能够代表大多数日本人民的心情。

  历时一天的研讨会很快结束了,关于井真成和遣唐使文化的讨论却将促使更多日本人开始思考。天津社会科学院中日学术交流中心的王金林教授对记者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当时中国对日本很友好,这可以说明中国发展了,对日本是有利的。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看现在以至未来。中日友好对双方都有利。

  就在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举行的前夕,为了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让日本人民客观了解战争历史,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数次用大版面篇幅对日本的战争侵略行为作了介绍。这在日本的权威媒体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读卖新闻》集团的渡边会长曾表示,侵略历史不能否定,甲级战犯应承担战争责任。对于热爱和平、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人们来说,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以及《读卖新闻》上述报道的出现,给眼下困难重重的中日两国关系增添了一些亮点。

  《环球时报》 (2005年08月01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赴日本特派记者段静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