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医改总体不成功”引发疑问:今后看病咋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9:23 龙虎网

  【龙虎网讯】新闻索引““有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有病。”心酸的事用开玩笑的话说,更可见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已经到了何等痛心却又无奈的地步。7月29日,这种情绪被掀到高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公开承认:“中国医改总体不成功。”连日来,这份报告激起了强烈反响。各大网站、媒体,人们的有关评论异常火爆。官方机构公开承认自己的工作不成功非常少见,人们在称赞这种坦诚与勇气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今后医改体制向何处去的疑问。

  大医院医疗费用持续上涨,九成受访家庭认为看病贵

  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医改的不成功(另一种说法也可以是失败),主要是因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解决,相反,医院的“门槛”却越来越高。毫不夸张地说,贫困人群看不起病、一般家庭因病致贫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普通百姓看病、住院的费用也在上涨。

  相关统计表明,2004年江苏全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一门诊诊疗人次费用为145.39元,较上年增长了5元,增幅为3.43%;每一出院病人医疗费用为8249.97元,较上年增加了542.13元,增长率为7.03%,增幅较上年下降了7.37个百分点。三级综合医院平均每一门诊人次诊疗费用151.63元,较上年增长了7.62%;每一出院人次费用8977.42元,增长率与上年同期持平。

  江苏省城调队最近对无锡、盐城等城市的600户中低等收入水平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发现,92.8%的家庭认为“看病贵”;59%的家庭认为“看病难”,这其中74.6%的觉得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还有11%的家庭患病不就诊。专家认为,破解“看病贵”这个难题,去除老百姓“小病扛、大病拖”、“不怕穷、就怕病”的心酸,光靠单纯的医改很难成功,解决卫生资源利用的公平性、提高社会的整体保障水平才是出路。

  八成农村人口缺医疗救助,江苏大量家庭“因病致贫”

  个案:46岁的崔六伢是高淳农村人,他在南京的一工地上打工,一天工钱不到40元。今年“五一”后,他在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被确诊为肠癌,急需手术。当得知手术费用要2万元左右的时候,他曾一度打算放弃治疗,但为了能继续挣钱供养两个女儿上学,崔六伢还是选择了手术治疗,在医务人员的捐款和医院减免部分治疗费等帮助下,他的手术才顺利实施。但他的病情在手术后还要进行及时规范的化疗,面对6次共计近2万元的化疗费用,老崔犹豫了半天,他打算先让自己完成一次最便宜的化疗,以后可能就不化疗了,生死由天;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小女儿只能让她先辍学回家了,让大女儿把大学读完。

  没钱看病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崔六伢只是一个缩影。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郑大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便提交了一份关于医改的建议。他说,在江苏尤其是苏北地区,因病致贫、一病返贫的现象很多,预计达30%左右。“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还有一位卫生行业的专家认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存在着一个规模日益扩大的群体,他们陷入了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看病喊贵,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保障没跟上。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称: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为4.0%、劳保医疗为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44.8%;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换言之,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帮助。

  集中招标解决不了药价高,铲除药品回扣暴利是根本

  个案:一种成本价只有3.8元的抗生素———某品牌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经过多个环节后,到病人手中的零售价却是60多元。药品生产厂家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举报者提出的3.8元成本价的说法,但对于举报者所列的医药销售流程,厂家并不否认。记者在深入调查中发现,药品生产厂家竟然不是药价虚高的最大受益者,医药销售环节的臃肿导致了药价虚高,药品暴利流向的是多个环节。按照举报者反映的两种营销方式,厂家、经销商和医药公司、医生、医院都从该药的使用过程中谋取了巨额利益,而这些利益最后都由病人买单。所以,“药价贵”现象一点也不奇怪。

  近年来,省市每年都会举行一到两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主要模式。然而,“招标”这一曾被视为“阳光工程”的药品购销模式当真对虚高药价起到“疗效”了吗?显然没有。百姓的实际感受与官方的统计存在明显的差距。后者的统计显示,每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降价的幅度平均达20%左右,降幅较高的甚至达80%以上。但百姓在实际就医时却经常发现,招标降价后的药品经常是开不到的,即使其中某种药降价了,也会有其他一些品种的药价格又升上去了。很多招标药出现了“一招就死”的现象,例如,某针剂招标前在南京一家大医院年销量是3000盒左右,但招标降价后的一年间,竟然一支都没销售出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正同类药品多得是,医院可以选择没有参加招标和降价的替代药。

  其次,药品招标采购这种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去年13个药品协会曾公开上书请求国家发改委取消药品招标,认为其不但没有降低药价,反而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负担。有人还公开指责药品招标采购说:“把小腐败变成了大腐败,个别腐败变成了集体腐败。”

  除了集中招标采购后的降价外,政策性的降价也是经常的。近年以来,我国连续16次降低药品价格,涉及8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平均降幅15%,但老百姓还是认为药价太高。问题究竟在哪里?业内人士分析,根子就在于中间环节上。降价只是一再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而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却居高不下。由于医疗机构仍是药品销售主渠道,医药企业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公关”和“回扣”费用以达到让医生多开药的目的。医药公司在将药品批发给医院时,通常会给医院让利15%左右,这是国家允许的部分,叫“明扣”。但医院从医药公司那里还能拿到相当一部分灰色费用,在10%以上,这叫“暗扣”。

  对此,医院也有自己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陈鑫在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时表示,在国家拨款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营利”,医院将无法生存。省里一些大医院,讲起来每年收入高达七八亿元,而实际上扣除各种费用,用于发展的费用可谓捉襟见肘。由于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非营利性医院要想解决设备添置、人才技术培养、人员工资的问题,就非得在“创收”上做文章。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药价贵。“其实,现在‘看病难’的问题已经不明显了,关键是吃药贵,仍迟迟得不到解决。连年药品招标采购,百姓或许并未感觉到太大的实惠,主要问题在药品回扣上。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

  个案:昨天上午,正在鼓楼医院门诊等候就诊的陈女士说:“这几天吹空调感冒了,家门口就有个卫生院,但我对卫生院的医生水平不放心,还是到大医院来找个专家看看,心里安稳。”怀有陈女士这样心思的市民并不在少数,记者在该院门诊随机采访了10余名病人,超过六成的病人称所患疾病并非疑难杂症,到大医院来排队看病,主要是对基层医院的诊疗技术不放心。

  “我们现在不是担心没有病人,而是担心病人太多了忙不过来。”南京一家大医院的负责人昨天跟记者聊起医疗改革的话题时,首先就表达了这样的担心。他说,经过这几年的医改,大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病房加床是常有的事情,大医院再不扩容,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不仅是门诊病人多,大医院的病床也总是闲不下来。目前南京地区有20家左右的大医院,这些医院病房里总是挤满了病人,病床使用率达到了95%以上,有的大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20%甚至130%。鼓楼医院有关人士介绍,该院本部和北院的核定床位数是1300张,但现在病房的加床量已经达到了300多张,相当于一个二级医院的床位数了,很多病人排队等着住院。相比之下,基层医院则冷清许多,记者昨天走访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说,他一个下午就接诊了4名病人。

  一位业内专家说,“小医院门庭冷落、大医院门庭若市”的现状,凸显了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也让大量农村患者涌向城市大医院,进一步加剧了大医院的拥挤程度。据统计,我国城市的人口只占20%,但城市占有的卫生资源却有80%;农村人口占到80%,但农村卫生资源只有20%,而且这些卫生资源是质量较差的。据统计,目前江苏省的门急诊病人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占10%,最高的是南京为28%,最低的是宿迁只有3%。

  专家说,解决当前社会反应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必须要尽快解决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现状,尤其需要优先发展基层的医疗机构,以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昨天下午,在南京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的吴先生说:“在家门口看病,就不用到大医院排队挂号、看病了,如果今后所有的卫生院都能发展起来,那看病就方便和便宜了。”

  医疗服务价格今年将提高,谁能保证药价能跟着下降

  个案:“医生一开检查单我就头疼,动不动就是几百元的检查费,医疗费怎么不高!”南京某研究所的张老师一想起以前看病的经历就心有余悸。他是个老病号,经常发作的肺炎让他成了医院的常客,但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如果隔上几天再到医院,总是要重新检查一遍,支气管纤维镜、CT、胸透等都是免不了的。

  2002年前后,全国多个省市的医疗服务价格开始上涨。“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这被看作解决“药价虚高”的有效渠道。有关部门对该项举措的合理解释是:提高医生技术劳务的价格,增加医院的医疗服务类收入,也就能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现状。这种“理想化”的解释偏偏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医疗机制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很可能形成“两头翘”现象,即医疗服务价格升了上去,药品价格却没降下来。

  今年8月份或9月份,江苏即将出台医疗服务调价措施。不免让人产生了同样的担心。记者昨日从省有关部门获悉,2004年全省医药行业“总盘子”280多亿元,其中药品收入152亿多元,支出120亿元,处于“盈余”状态;医疗服务收入131亿元,支出160亿元,处于“亏损”状态。毫无疑问,医疗服务调价后,医疗服务的“亏损”有望被弥补,然而,药品的那部分“盈余”会轻易被放弃吗?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医疗收费太乱。去年南京市物价局开展的一次医药专项检查中,从53家医疗单位共查出违法金额586万元。在当前状况下,什么才是解决“以药养医”问题的“阳光之路”呢?专家认为,一切还得找准“病灶”,从体制着手解决问题,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缓解国家的资金投入压力;保证医药分家后,药品价格能有大幅下降,保证医疗服务支出上扬的同时药品支出有所降低;国家要加大国民的医疗保障投入,补充医疗基金,扩大医保范围,完善医保制度;要有能力对医院处方的合理化实施硬性监督,减少“过剩诊疗”,杜绝医疗浪费。

  作者:张星 郑春平

  (来源:现代快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