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租赁人才招回“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0:55 大洋网-广州日报

  租赁人才使用结果引来窃取公司机密的商业间谍;人才在租赁期间受工伤难以认定;公司对租赁人才难以一视同仁……日前,记者通过多方面采访了解到,曾经一度受到企业界追捧的人才租赁模式由于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目前在佛山的发展已经陷入低谷。一些人才中介机构表示,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这种新兴的人才使用模式无法在企业界大规模运作。

  策划/张则友文/记者陈明

  尴尬一:租用工程师出卖核心技术

  症结:人才都是临时招聘回来的

  案例

  在佛山市一家铝型材制造企业做人事部经理的夏先生告诉记者一桩亲身经历的人才租赁纠纷:去年夏天,夏先生当时供职的铝合金厂新增加一个锻造项目,如果这项新研发的锻造技术进入生产,将为工厂节约5%的生产成本。

  在安装工程设备的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无法解决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而且人手不够。但是如果招聘正式技术人员,就得为其办理复杂的招聘手续和购买保险等,而项目工程安装是短期工作,安装结束后进入生产期,工厂肯定容纳不了新增加的安装技术工程人员。此时正好外地一家人才中介机构前来商谈合作事宜,根据对方的建议,作为人事部经理的夏先生向老总建议,租赁5名精通冶炼设备安装技术的工程师。

  签订协议后,人才中介机构很快为夏先生组织了经验丰富的5名技术人才。两个月后,工程设备安装完毕,5名工程师离开。

  然而今年5月,公司的市场部人员调查发现,该公司独家研发的生产技术升级设备在本市另外一家铝合金公司出现,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导致这项技术秘密外泄的渠道原来就是当时租用的5名工程师中的一名吴姓工程师。

  “我们当时只和人才中介公司签订了保密协议,我们都认为对方有办法限制输送的技术人员出卖我们的利益。”夏先生说由于工作的疏漏,他被辞退,离开了这家铝合金公司。而原单位和人才中介机构的官司至今没有了结。

  分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众多的人才中介机构在推广业务时都声称拥有长期签约的各种人才,可以随时向合作公司提供合格的人才,但据知情者透露,实际上,中介公司根本不可能长期养着一帮人才。通常的做法是联系到业务后,根据用人方的要求,再通过招聘的方式临时招兵买马输送上门。“租赁人才通常都是短期行为。一个项目结束后,下次何时能够开工是未知数,哪家中介公司能够养活闲置期间的人才们?”佛山市劳动力市场一位负责人说。

  尴尬二:人才租赁工伤难以认定

  症结:有关法规存在明显漏洞

  案例

  佛山市某水龙头公司人事部经理衡波向记者述说了一桩人才租赁引起的工伤纠纷。

  今年3月,外地一家中介公司向佛山市一家服装企业提供了一批技术工人,双方的合作性质是租赁,由用人单位支付固定的工资给中介公司,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社保、医保以及所有的劳动关系、档案都归中介公司负责。没有多久,一名工人在工作中手背受伤,企业按照规定即时申请工伤鉴定。

  然而麻烦很快出现:按照工伤认定的基本条件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从事本职工作属于工伤。但是这名工人的工作单位在外地,单位性质属于人才中介,属于服务行业,其工作的地点和工作的方式都与工伤认定的条件不符合。尽管公司极力说明受伤工人的使用性质,但是佛山有关部门认为与《劳动法》的规定不符。提供人才的中介公司在外地,只好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然而当地劳动部门同样质疑,从事服务工作、中介业务的工作人员怎么跑到佛山一家制造企业上班,同样也认为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并予以否决。

  记者了解到,人才租赁不只是工伤方面难以开展认定工作,同样,在工资纠纷、人事档案纠纷以及跳槽、雇用双方违约等方面都会牵涉到一些法规顾及不到的地方,导致纠纷发生后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分析

  “虽然《劳动法》规定,企业外派人员在出差途中因为工作受伤属于工伤,但是人才租赁的方式五花八门,租赁的人才可以到任何企业、任何地点工作,这确实让劳动部门在工伤认定中有难以理清的问题。”衡波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人才租赁交易中,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车间生产和市场销售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安全风险要高于其他办公室工作,因此,如何确保租赁人员受伤后及时解决的后续问题,目前有关各方表示难以在短时间内从法规上明确。

  尴尬三:人才工作中没有归属感

  症结:差别待遇导致心理落差

  案例

  一位从四川来的大学生告诉记者说:“如果我被出租到一个单位后,作为编外人员,在奖金、福利等方面就有可能与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有差别,而且临时在别人单位工作,同事之间缺乏信任,我的角色不过是个‘钟点工’,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稳定些。”她说自己学的是市场营销,曾经被人才租赁公司“收编”,然后派遣到佛山某饮料公司做市场调查,当她知道公司的正式员工每月2000元,而自己只能拿1200元,而双方干的都是同一样的工作时,她的内心很难受,干了不到两个月就离开了,而按照规定,她必须在公司干半年时间,直到公司的市场推广结束。

  分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由于租赁多属于短期行为,用人单位难免会把租赁人员当作外人,几乎不会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更谈不上职务升迁。而对于自己招聘使用的员工们,则在待遇上、感情上明显超过租赁的人员。这种不可避免的差别待遇导致租赁的人才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落差,认为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是“二等公民”,没有前途。因此,除开那些拥有高级技术、文凭的人才冲着高报酬临时“出租”自己外,更多加入人才租赁公司、随时转战各大单位充当临时工的人才们其实更有一份无奈。

  业界预测

  瓶颈过多市场有限前景不乐观

  目前,除了众多来自外地的人才租赁公司在佛山开展业务外,记者了解到,佛山本地的中介机构似乎并不热衷于这个新兴的人才中介项目。

  佛山市人才市场人才派遣项目部负责人谷先生告诉记者说,在佛山,人才租赁是从2003年开始出现的。当时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面临一些时间短、用人要求特殊的项目,租赁比自己招聘要简单、实用、容易操作得多,必定会风行于企业界。但是经过两三年的发展,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那么乐观。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佛山,通过租赁方式使用人才的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电信、宾馆基础建设等服务型企业,而在佛山众多的大型制造企业中,目前很少有通过租赁形式来进行生产制造的。

  美的集团人事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租赁人才使用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并不实用,因为人才不是自己的,企业不会着力去培养;人才们觉得自己是临时工,迟早会离开企业,因此也不会积极去表现自己;同时,人才们真正的老板———人才租赁公司由于不会长期在人才们工作的地方监督、考核他们,因此即使努力表现自我也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一方面租赁的人才在工作的公司不会有获得提拔升迁的机会,另一方面,租赁公司只是一个管理机构,没有自己的生产企业和实体,人才们更不会有升迁的机会。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人才租赁行业面临着发展的阻碍。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