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最早的接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4:59 人民网

  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底、1949年初,党领导人民已取得推翻蒋家王朝的决定性胜利。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天津守敌被歼,新保安已解放,我百万解放大军云集北平地区,北平的几十万守敌已成瓮中之鳖,西逃南撤退路全断。

  傅作义将军审时度势,终于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接受了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我党我军按系统接管国民党各机关单位。为保证有条不紊,清正廉洁,事前作了相当充裕的准备。

  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新闻系统,进城办人民的新闻事业的小分队,由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范长江统领。这个小分队近三十人,有新华总社的李千峰、韦明等少数人,大部分人员来自我所在的华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

  人虽然不多,但却是按照办一家报纸、一家通讯社的架子配备。有些人过去不在一起工作,但共同的任务光荣、艰巨,我们的组织关系已经确定,大家志趣完全相投,很快就水乳交融了。

  敌我双方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时间拖得相当长,有时难免让等待进城的人们心烦,但总的讲谈判还是日有进展。

  以我们的驻地为例,最初是在良乡,那是进城人员的大本营,离北平城较远;接着进到长辛店,离北平比较近了;最后进驻青龙桥,几乎就在西直门外。

  这段时间,我们多次修改、充实工作方案,拟定多种编辑、采访计划,设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对应办法……当时生活还很艰苦,但大家精神极为亢奋,因为人民的共和国马上就要建立,我们梦寐以求的到北平办报的憧憬就要实现,还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我们成为第一批进城干部

  正式宣布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是1949年1月31日,也是解放军开始入城的第一天。那天下午,我们这个小分队分乘三部卡车,载着各种通讯器材,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成为第一批进城的地方干部。

  西直门当时仍由解放军和国民党起义部队共同值勤,横在街上的“拒马”(一种木制加铁丝网的三角形防御物)尚未撤除,只是移开了一个过车通道的口子。原国民党部队岗兵的军装远比我“四野”战士的军装单薄,人在寒风中显得畏缩。但他们的精神似乎同样亢奋,不断向我们招手致意,好像在庆祝自己的新生。

  接管有条不紊,主要由于思想明确,准备充分,衔接紧密。

  我们所乘的卡车越过还在西直门大街行进的首批入城部队,一直开到天安门以东御河桥原日本大使馆改成的傅作义总部交际处。那时大约是下午六七点钟,《华北日报》和中央社北平分社的负责人已受命等在那里了。《华北日报》是国民党党报,也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报纸,社长名叫张明炜。中央社北平分社社长名叫丁履进,两人都是劣迹斑斑的国民党党棍、国民党时代北平新闻界的头面人物。

  《华北日报》由范长江接管,我对那里的情况了解不多。我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听那里的人员揭露,丁履进在日寇投降后,从重庆飞到北平,“劫收”日本的“同盟社华北总理处”,所得赃物合十万银元,一下子发了大财。北平解放前夕,他自知罪孽深重,同张明炜一起乘飞机逃跑了。

  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后,国民党守军在东单广场(即现今东单公园一带)开辟了一个简易机场,只有一条土跑道,可以起降小飞机,是被围的北平与蒋管区剩下的唯一交通渠道,丁、张两人赶上了“末班车”。中央社北平分社主要出版新闻通讯稿,供北平各报和民营通讯社采用,以此控制舆论。

  丁履进逃跑后,在我们接管前,中央社发稿业务照常进行,但不再传布中央社总社新闻,而改登新华社总社的新闻稿。完成这种标志中央社北平分社性质改变的大事,中央社北平分社编辑主任黄卓明出力最多。他不是国民党员,而是民盟成员。丁履进逃跑后,就以黄卓明为主,原采访主任赵孝章为副,维持中央社北平分社的业务。

  在接管和移交过程中,黄卓明继续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放后,黄卓明仍在新闻单位工作,长期在《光明日报》任厂长,相当得力。

  原分社人员用面条汤为我们“接风”

  1月3l日晚约9时,黄卓明、赵孝章陪同范长江、我和组建新华社北平分社的其他同志到达西单以东石碑胡同的中央社北平分社。

  中央社北平分社是一幢二层小楼,原有人员已齐集楼上等候。范长江会见了等在那里的所有的人,并作了讲话,扼要指明中央社这个机关的反动性质,说明原工作人员情况不尽相同,但现在都应持正确态度,希望大家认清形势,转变立场,恪尽职守,照常工作。我也作了简要讲话,表示坚决认真地执行党的政策,做好接管工作。长江讲话后,未多作耽搁,即前往王府井大街的《华北日报》社。

  原中央社北平分社人员为我们准备了面条汤,一再说明只是表示一点心意,为大家御御寒。北平围城多日,供应困难,这点情意不算低了。我们几乎不假思索,立即婉言谢绝,说明我们自己带着干粮,有点开水就足够了。当时天已很晚,我们饥不择食,嚼着发霉的玉米面饼,就着开水,吃得特别香甜。这件事情很小,在我们是天经地义,出乎自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生活惯了的人,一时却难于理解,他们同我们的思路反差太大了。

  当晚发生的另一件事更使他们感到震动。这是北平解放的第一天,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数万人还在城里,市内社会秩序相当乱。为安全计,由程子华同志负责的警备司令部给我们派了一个排的解放军担任警卫。我们在分社楼上腾出一间大房子,作为警卫排的宿舍。数九寒天,水泥地面,时间已晚,根本无处借觅铺草,战士们怎么休息呀?当时原中央社北平分社庶务主任(我已忘记他的姓名)领我到丁履进的办公室,那屋里有全楼唯一的一块地毯,我一看地毯相当大,马上提议移到战士的宿舍去铺地。庶务主任当即表示为难,说接管组干部也要休息,这块地毯正好用上,士兵们应该忍着点。我明确表示,这件事不必研究,考虑问题应该先想到战士。接管组的同志们好办,有几个沙发可以休息,办公桌也能拼起来睡觉,比露宿已经强多了。我这只是沿用我们队伍里处理此类问题的习惯做法,随口说出个人意见,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事后得知,这竟成为原中央社北平分社工作人员多日议论的佳话,有人甚至说,这就是共产党打胜仗而国民党打败仗的重要原因。

  在和平谈判期间,原中央社北平分社人员顺应形势,对被接管已经做了相当的准备。

  2月1日清晨,分社人员花名册、全部财产登记册、近十天发稿登记及所有底稿,全都送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庶务主任一再问我和韦明需要添置什么东西,他随时给准备。我表示:一切用具都带来了,缺少什么一定告知。

  我们这个接管组共有十多个人,多为电台操作人员,编采业务人员中,我是编辑主任,韦明为副主任,还有在良乡新参加工作的陈迹、王金凤、陈泓等少数记者。人手少、工作多,又搞编辑、采访,又要了解、整顿这个旧摊子,工作紧张的程度,说夜以继日,毫不为过。

  失散多年的弟弟从报上知道我还活着

  我们忙,长江带的那个分队更忙,又要接管《华北日报》,又要筹办《人民日报》北平版。长江在入城时曾经发出宏愿:1月31日入城,2月1日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谁知到达王府井大街《华北日报》大院已是晚九点多钟,人少事繁,千头万绪,2月1日出版无论如何已赶不及。结果《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2月2日出版,当天下午2时以后开印,日报成了晚报。因为我军刚进城,军事、公安等领导机关都要发布“安民布告”,在《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上发表。当时情况还不熟悉,交通、通讯远不如现在通畅,传播媒体很讲究的时效,自然退居第二位了。

  北平人睁着眼睛看我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接管。2月2日,北平各报都登出最抢眼的新闻:《接管开始范长江接管〈华北日报〉,李庄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我那中断联系十多年,在北平从事秘密革命工作的弟弟,看了当天的报纸才知道,他的哥哥还活着,而且随着解放大军进了北平。

  “劫收”大员彻底毁了国民党

  接管伊始,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把中央社这个反动机关同其中的工作人员严格区分;对工作人员也作具体分析。

  这里并非没有进步分子,如黄卓明,做了不少对革命有益的事,解放后给他安排了相当重要的工作。

  这里自然也有反动分子,如一个姓蒋的记者(名字我已记不起了),中等身材,人很精干,一再要求同我个别谈话。他当时表现老实,说自己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参加了中统组织,任务是利用采访机会刺探进步学生的活动情况,但仅此而已,并无抓人、杀人等恶行。他还缴出了一枝崭新的左轮手枪,表示要悔过自新。我向他指出,参加特务组织,刺探进步学生活动情报是犯罪行为。主动交代、缴出手枪是赎罪表现,希望他能彻底坦白,并揭发别人的罪行,争取立功。对这样的人,我们当时都没动。但以后听说他还是被送到团河农场劳动改造去了。中央社北平分社的多数旧人是“混饭吃”的,其中不乏承认事实、明白事理的人。

  朝夕相处十多天,他们大概看到我们是通达事理的共产党人,日渐敢说心里话。几个人都对我们说,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八年,日寇投降后大家欢庆胜利,许多人对独夫民贼蒋介石的真面目并不认识。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与日寇勾搭的逆行,沦陷区多数人并不了解,还认为他一直领导抗战,至少没有像汪精卫一样当汉奸。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到过北平,人们欢迎相当热烈,有说“万人空巷”的。可是一个“劫收”把国民党彻底毁了。那些飞来的接收大员没有一个不是大捞特捞,“五子登科”一点不假。像丁履进,虽然算不上“接收”大员,也“劫收”了十万银元,仅从这一点看,国民党、蒋介石就没有治了。

  共产党和解放军领导人民打下江山,我们和平解放北平,在整个接管过程中,严格执行上级的规定,切实做到秋毫无犯、一尘不染。

  四年时间,两次接收,北平老百姓眼见的事实,对比万分强烈。

  原中央社北平分社的人员一再说,眼见为实,共产党与国民党确实不同,他们承认真是受了一次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刻教育。

  十多天后,新华总社的李慎之同志接替我的工作,我们两人在几分钟时间内就办好了交接手续。这在原中央社北平分社人员眼中又是一件奇事——几分钟,“大白话”。

  当天,我离开石碑胡同新华社北平分社,前往东四钱粮胡同,接管没有国民党党报之名而有国民党党报之实的《北平日报》。原中央社北平分社全体人员列队送行。我一床被子来,原有被子走,飘然一身,轻松愉快。圆满完成任务是共产党人最大的满足。

  摘自《李庄文集》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