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沙拉:一个犹太女人的上海梦(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5:50 新民晚报
沙拉:一个犹太女人的上海梦(组图)
沙拉:一个犹太女人的上海梦(组图)
沙拉:一个犹太女人的上海梦(组图)
特约撰稿 赵慧侠 黄铮

  初见沙拉是在她位于上海金茂大厦4楼的办公室里。这是公司专门为她租赁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看出去风景很美。

  “把你的电话留给我好吗?”没想到这位长着一张洋面孔的女士,居然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我还会讲苏北话、宁波话,杭州话也能说几句。上海话当然说得最好。”沙拉分别用这些方言“表演”了几句。

  这是怎样的一个犹太女人?她跟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不禁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近,我们专程采访了她。她在悠长的回忆中开始了娓娓的叙述,那传奇故事从上海开始——

  1出生在上海

  1939年,是德国纳粹残害犹太人最厉害的时候。当时在世界各地,只有上海是唯一不用签证和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因而上海被犹太人称为“东方诺亚方舟”。

  沙拉的父亲就在这一年来到了上海,大约过了10年光景,他爱上了他的保姆——一位苏北农村女子,并娶了她。1950年沙拉出生在上海。

  就在复兴中路642号的花园洋房里,沙拉一天天长大。她父亲当年所雇帮工的后代,如今还住在这座花园洋房的车房里。他们至今还能回忆起沙拉小时候在洋房里玩耍的情景。那时候,沙拉面孔小小的,扎着两个小辫子,喜欢紧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很是可爱。

  沙拉1岁时,母亲就改嫁他人了,所以她没有享受到母爱。

  不过,在父亲的呵护下,沙拉还是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幸的是,在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小沙拉第一次要独立地面对生活。

  2 离开不属于她的家

  1966年“文革”,全国开始了大串联,沙拉也想去,但因为她是外国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沙拉还曾经想上山下乡,跟所有的同龄青年人一样去接受再教育,但也没能如愿以偿。

  厄运还在后面,在沙拉17岁时,红卫兵把她赶出了花园洋房。孤独的沙拉无依无靠,生活很艰苦,无奈之下,她只能来到了早年离她而去的母亲的家。

  不想,沙拉的母亲又生了一个孩子,而沙拉的外国人的脸型让母亲感到难堪,所以她对沙拉很冷漠。她在楼梯下面安置了一个小床铺,勉强可容下沙拉瘦小的身躯。沙拉每天只能蜷缩起来睡觉。度日如年的岁月让她很伤心。

  “我不在,他们就做大米饭;我在,他们就做小米饭;我在,他们就吃素菜,我不在他们就吃肉。”回忆起在母亲家的日子,沙拉至今忿忿不平。

  也许为了早点赶走沙拉,母亲又和她发生了更大的冲突。沙拉彻底失望了,她终于离开了这个不属于她的家。

  3 最低潮时想自杀

  对于沙拉来说,那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嫁出去。于是她找了一个男朋友,结婚证书也开好了。正当沙拉憧憬未来生活时,命运却捉弄了她。其实,她男朋友在外面还有个女人,还发生过关系,那女的要告他,事情闹得很大。沙拉经过痛苦的精神挣扎,最后离开了这个男人。

  在这次短暂的婚姻中,沙拉生下了一个儿子。几年后沙拉再次结婚。可是婚后,男方不愿意接纳这个孩子。在忍受了10年的矛盾和痛苦之后,沙拉再次选择了离婚。

  沙拉说那时是她情绪最低潮的时候,几乎想自杀。因为她太累了,两次婚姻没给她幸福,却给了她两个孩子的负担。

  “我虽然身体很好,但是在感情上受不了。所有的方方面面,让我觉得我太委屈。”沙拉抹着眼角的泪水回忆着。

  4 去以色列艰难谋生

  沙拉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绝望中开始思念她的另一个家乡。于是她向有关部门要求去以色列。1991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这一年,41岁的沙拉去了以色列。作为第一个从中国去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她受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初到以色列的沙拉发现,这里远不如上海繁华。而且沙拉没想到,她带着孩子们回国后的第一个挑战,竟然就是生死考验。

  “晚上听到爆炸声,我就把孩子们带出去,硝烟啊,火光啊,我让他们不要怕。有一次我刚刚下车,就听到后面‘砰’的一声巨响,只是隔着一辆车的距离,我奔过去,看见一个人的肢体被炸得七零八落,人的碎肉粘在了墙上。”说起在以色列的遭遇,沙拉至今心有余悸。

  倔强的沙拉渐渐习惯了爆炸和动荡,她开始出去找工作。但是由于不懂希伯莱语,没有一家公司愿意雇佣她。沙拉没有办法,就到中餐馆免费洗碗打杂,目的就是为了与客人交流,学习希伯莱语。她每天身边都带个小本子,人家说什么她就记下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3个月之后沙拉居然能说希伯莱语了。此时她从以色列政府那儿领取了一笔移民费,还分配到了一处房产。一家人总算安定下来了。

  但是沙拉并没有满足日渐安定的生活,她想到自己的孩子还要上学,她想让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而这需要更多的钱。于是沙拉想起了中国手艺——做春卷,她决定做春卷赚钱。做春卷是一个细活儿,火要正好,皮子厚薄又要正好。为了练习,沙拉费去了很多面粉。当摊出第一张匀称的春卷皮的时候,沙拉哭了,但很开心,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找了一个饭碗。“我觉得作为一个上海人说的千金小姐,学会了做春卷,那种喜悦的心情,那欢喜的眼泪,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做春卷生意倒是挺红火,这给了沙拉一份自信。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孩子,还赚到了一些钱。沙拉的成功使她成为以色列媒体的报道对象,一时间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沙拉常常会说一句话:“苏北有句老话叫,有婆就把婆来依,没有婆就靠自己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有人依靠的时候,你会依赖;当你没人依靠的时候,你就得依靠自己。

  “艰难的岁月,我是开开心心走过的,我相信曙光总在前面。”沙拉坚定地说道。

  沙拉期待的曙光终于出现了。她被以色列政府相中,成为在以色列中国劳工的一名翻译。没过多久,以色列路斯迪兄弟公司——一家有着63年历史的钻石公司,要到中国来办钻石展。老板看到有关沙拉的报道,很欣赏沙拉。于是,她被钻石公司派到了故乡——上海。

  5 新家在浦东

  如今,沙拉的上海新家在浦东的一个普通社区。她的家里有很多犹太人的饰物和摆设。但是她说,自己是个中国人:“上海是我的第一故乡。没有中国,也不会有我。我老爸那代人在上海,受到了上海老百姓的庇护。我心里非常感激。”

  当她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后不久,沙拉终于找到了她真正的爱情,嫁给了上海的一位大学教师。在丈夫眼里,沙拉和别的女性没有什么区别。她对丈夫很体贴,丈夫喜欢什么,沙拉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丈夫特别喜欢下围棋,沙拉甚至满上海地为他找棋友。谈起眼下的生活,沙拉说:“我觉得生活才刚刚开始,如果现在就跟你说,生活非常幸福,我还不敢这么下结论。我们才结婚一年多,幸福的概念包含着天长地久的意味。我们还在不断地磨合,我们现在过得很不错。”

  当初她离开上海,有很多的无奈;现在经过种种磨难,找到幸福的沙拉,对这座城市有着说不出的亲切之感。

  现在每天早上7时左右,沙拉都会站在小区的门口,义务指挥交通。“慢一点,老太太请你从上面走,请你走人行道。”沙拉常常站在路边挥着手,很认真地对路过的老人说。

  我们问沙拉当义工的原因。她坦诚地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跟上海人呼吸一样的空气,吃一样的饭,所以我想出一点力。”

  沙拉除了每天上午到公司里,或者到百货商店的柜台前转转,她把很多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小区和社会的公益事业上。沙拉还经常到附近的公立医院去当义工,每次去她不仅跟病人们聊天,安慰他们,还给病人带点好吃的东西。她特别喜欢到新生儿的房间里去,为产妇唱苏北小调,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快乐。

  “时光流逝,历经坎坷。我又回到了故乡,蓦然回首,我觉得,我的上海之梦还是美丽的。”沙拉凝视窗外,喃喃自语。

  (作者系《东视广角·真情实录》记者)

  沙拉和她的两个儿子

  年轻时的沙拉

  沙拉眸子里闪动上海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