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网络时评“四要”与“四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22:03 人民网

  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时评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平等交流的平台。网络时评的出现,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及弘扬民族美德和社会正义等方面起到了不少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时评在一些方面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不能不引起人的注意。其实,与任何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对待网络时评,我们也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它,对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加以利用,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对其消极的地方,要努力加以疏导,变消极为积极。在当前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网络时评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具体而言,网络时评要做到“四要”与“四戒”。

  一要确立好站立点。这一点就是常说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基于此,任何评论,当然也包括网络时评在内,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道德价值观念,对待时弊要大力针砭,对待传统美德和社会正义则要大力弘扬。但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公开性,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网络发表自己观点。新闻事件有鼓舞人心的,也有令人愤怒的,所以,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理性的基础上去评论,而不是简单的发泄情感。

  二要观点集中鲜明。这是网络时评的基本要求。一篇评论,最好有一个中心观点,观点多了,则容易导致“火力”分散,达不到最大的威力,评论的效果也就不会有多好。鲜明性则是要求评论在写作时,作者要准确鲜明地亮明个人的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绝不能含糊不清,否则就失去作为评论文章的战斗力。

  三要具有及时主动性。网络时评的及时主动性是其区别于其它报刊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网络时评作者要主动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迅速地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先声夺人,先入为主,以其正确的观点和责任意识疏导和提升社会情绪,引导网民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并推动社会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正确方向发展。

  四要“美味可口、富于营养”。写好网络时评,要求作者要掌握多种技巧的评论手法,平时要注意积累丰富、生动的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一篇好的网络时评,等同于一桌丰盛的美味大餐。生动优美的语言,读来让人朗朗上口,给人美味可口的感觉;富于技巧的评论手法,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读后使人受益菲浅,如同吃了营养丰富的食品,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有益的熏陶。

  写好网络时评在做好“四要”的前提下,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些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要做到“四戒”。

  一戒“浮”,即浮于表面,浅显不深入。这里主要是指二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事件没有深入的了解。往往是一个新闻事件出来之后,一些网络时评作者,在缺乏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地就事件面上的问题加以评论;二是指对事件的分析评论不够深入,观点流于浅显。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分析不够,陈述问题多,评论少,缺少观点,缺乏沉淀,浓度不够,快餐化倾向严重,自然无质量可言。

  二戒“躁”,即急躁。虽然网络时评是以“快”取胜,但“快”是建立在对新闻事件属实,观点正确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没有对新闻的真实性有充分的了解的情况下,而对事件就加以评论,这样的“快”就会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了。前段时间,有多家媒体报道了“慈善国宴”,招来不少的网络时评作者对之一阵“猛轰”,后来有关部门出来辟谣,结果众多时评成了“空炮弹”。诚然,这不怪时评作者,我们应该采取的理智态度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应该看它的全部,一时做不到的时候,可以先放下冷冷,再评论也为时不晚。网络时评作者一定要能沉得住气,切忌急躁。

  三戒“俗”,即低俗不高雅。在当前的网络时评中,媚俗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时评作者,为聚焦读者的“眼球”,动辄以恶俗语言哗众取宠,动辄拿“性”说事。时评并不是不可以关注性、暴力等一些事情,但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四戒“偏”。“偏”一指观点偏颇,情结化严重,以偏概全。对待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够理性、客观,完全是发泄私愤式的写时评;二指关注面单一,眼光过窄,话题不够多样、丰富。时评作者所写的话题应该是网民们关注的话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关注“腐败、二奶”等等这样的一些东西,老在这些方面做文章无疑是不对的。其实,健康、环保、民主法制等,更需要时评作者去关心。三指为追求观点新颖,内容新奇而搜集一些荒诞离奇东西来吸引读者。

  总之,网络时评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是科学进步的体现,对其的发展,我们要用真心、真情去呵护和支持它,规范它。

  作者:网友:黄文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