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师们为什么远离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0:07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我国的文化娱乐界不缺大师。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着大师们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戏剧、文学等。但是,当我们冷静思考以后却突然发现:大师们的作品大都远离现实。不是吗?先看电影:张艺谋、陈凯歌、徐克,哪个不是大师级的导演?可他们的作品呢?“红高粱”“十面埋伏”“功夫”“七剑”“和你在一起”等,哪个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再看电视剧,王刚、张国立、张铁林、李保田、赵微、邓捷、斯琴高娃,可以说都是大师级的演员,但是和他们名字连在一起的主要作品是什么呢?是皇

帝、是太监、是公主、是格格,打开电视机,一天到晚总是“吾皇万岁万万岁”;戏剧也不例外,看看戏剧频道,“花木兰”“宇宙锋”“霸王别姬”和“林冲”,个个都是“国宝”,都是“国粹”,想看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的大师们都在选择远离现实的作品?从一个普通公众的视角分析,应当说与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有直接关系。

  首先是追求作品的商业利润最大化超过了所应肩负的历史责任。一部作品从策划到拍摄,到公演,始终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作品的选择,越是久远的、改编的、人们熟悉的,在主题上就越保险。衡量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乎社会怎样评价,而看重的是拿到了什么奖,赚到了多少钱,奖项越高越光荣,赚钱越多越成功,这就是当今的现实。可是人们对于艺术大师的期望,毕竟不同与商人或企业家,艺术大师应当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当以文娱的形式肩负起反映、记录社会历史的责任来。今年恰逢抗战胜利60周年,我们又看到了反映抗战生活的鼓舞人心的作品。我想,当年的那些艺术大师们,在枪林弹雨的年代里,该有多么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啊!其实,不仅是抗战时期,在我国的每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传世之作,人们也由此记住了那些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师的名字。而现在呢?我们从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算起,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27个年头了,又有几部能够使我们感到骄傲、让历史铭记的、反映现实的作品呢?

  其次是张扬“个性”重于深入生活,缺乏创作积累和艺术灵感。看看近年来走红的大师们给公众留下的印象:他们或是频繁的出席国际国内的颁奖晚会、做客各种级别的综艺节目;或是到国外进修、国内深造;或是编剧导演加制片,既当演员又当老板,很少看到大师们深入到一乡、一县、一社区或工厂、农村扎扎实实到底层群众中体验生活的报道。结果是没有了个人从生活中亲自“汲取”的营养,所以,创作中积累的就只能是缺乏严肃政治主题和厚重生活现实的一些素材。从这一点讲,无论是电影或电视剧近年来总是大量的改编过去的知名作品,就是很自然的了。因为原创作品中的“精华”太少了。这使我想到了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曲雷振邦先生。他为了创作这部电影音乐,长期深入到雪域高原,写出了那样经典的、脍炙人口的作品。现在我们还有多少人能下那么大的功夫?

  再次,也与探索中的改革开放有一定关系。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有许多改革举措其本身就属探索性质的,并不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样,是与非、敌与友、正确与错误等区分的十分明显,从而为大师们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越是这样,越能考验大师们的社会责任、创作才能和艺术天分,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点是在任何时代的文艺创作中也改变不了的。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若干年以后,当人们提到某个艺术大师的名字时,不但能让大家知道其是哪个年代的,还应当让人们知道其为哪个年代留下了什么样的作品。因为,艺术大师不是历史学家,不能总让历史上的作品陪伴着自己。(稿源:红网)(作者:李季平)(编辑:潇湘行)(2005-8-10:10:35)(2005-6-270:11:52)(2005-6-6 0:12:00)(2005-5-1019:12:20)(2005-5-99:12:27)(2005-5-8 9:32:05)(2005-4-2023:15:57)(2005-4-188:41:36)(2005-4-15 8:28:17)(2005-4-14 11:52:05)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