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太阳系大行星,9个、10个还是8个?(新世纪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2:31 人民网-华东新闻

  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始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每一个科学家对太阳系都会有不一样的想象,只能期待更多的观测事实被发现

  发现一个新行星,和登陆火星、深度撞击等探索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自1930年以来,不少人称发现太阳系第十大行星。2005年7月2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教授麦克尔·布朗宣布发现太阳系中又一颗比冥王星还大的新天体,并直接将其称为“第十颗大行星”,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这次发现的新天体真的是第十大行星吗?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站长林清博士。

  新天体是典型的KBO天体

  记者:麦克尔·布朗为何直接将此新天体称为“第十颗大行星”?

  林清:这个被临时编号为2003—UB313的新天体,距离太阳的距离约为冥王星到太阳平均距离的2倍,目前估测直径约2600公里,超过冥王星。但它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柯伊伯带天体(KuiperBeltt,简称KBO天体)。布朗直接把2003—UB313称为“大行星”的原因在于,它的大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大行星的冥王星。

  记者:新天体如果是第十颗大行星,在学术界需要经过一个怎样的确认过程?

  林清:从程序上看,国际上要确认一种新天体的地位,必需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确认,这是全世界天文学家公认的国际天文组织。面对这个问题,IAU必然会召集该领域的高级专家进行认真、详细地分析和讨论。所需时间长短,要看天文学家们意见是否统一。

  冥王星大行星地位再受冲击

  记者:有人说,冥王星如果今天才被发现,那么不会被确认为九大行星之一。冥王星和其他大行星相比有何特殊?

  林清:冥王星比其他大行星小很多,且轨道很扁,轨道倾角很大。KBO天体被发现后,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与KBO天体更相似。但是,冥王星作为第九大行星的概念,已经在科学界和普通大众中根深蒂固,而对柯伊伯带的性质还没有掌握透,所以天文学家对改变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十分谨慎。大小是区分大行星和小行星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承认冥王星为大行星,逻辑上就应该承认个头比其大的2003—UB313也为大行星。但这样的话,由于2003—UB313和冥王星与其他KBO天体十分相似,也就没有足够理由把“塞德娜”等略小一点的KBO天体排除在大行星之外,这就将在大行星认定上造成混乱。所以,2003—UB313的发现可能导致“九大行星”减至“八大行星”。

  记者:为何普通人也如此关注第十大行星?

  林清:对普通大众而言,特别关心第十颗大行星,完全是一种好奇心,因为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有九大行星的“事实”,而在逻辑上,为什么是九大行星而不是十大或者更多?对这个“事实”的打破,便格外牵动人心。

  对太阳系结构的认识正被改变

  记者:如果新星体最终未被确认为第十大行星,它对人类认识太阳系有何意义?

  林清: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始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地面上的望远镜和不断发射的各种飞船、探测器,都是为了对太阳系各天体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2003—UB313的发现也具有这样的要意义,它突破了过去认为KBO天体都是小天体的概念,使得这一天体集合具有了又一个区分于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新特点。无论这个新天体能否成为第十大行星,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是人们认识太阳系天体组成的新突破。太阳系的结构看来比我们过去所知的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在太阳系的外围还存在着大量的秘密。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的天文学教科书在这一个章节上都需要重新改写。

  记者:现在我们已知的太阳系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天文学家眼中是否有一个供人们想象的太阳系假想图?

  林清:到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太阳系主要由太阳、九个大行星、小行星、彗星,还有散布于整个太阳系空间的尘埃颗粒和气体所组成。最近十几年的探索,主要是发现了海王星之外的天体集合“柯依伯带”。至于太阳系的假想图,长期以来,太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结构就是太阳、大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的模式,近10年行星科学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这个认识。到底太阳系是个什么样子?每一个科学家都会有不一样的想象,只能期待更多的观测事实被发现。

  发现一个行星相当于登陆火星

  记者: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很早就被发现,而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是直到近现代才被发现的,怎么看待这样一个渐进的发现过程?

  林清:金木水火土星比较明亮,肉眼就可以看见,所以很早就为人类所知。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三者的发现,都是因为人类拥有了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天文望远镜,利用越来越大的望远镜和越来越先进的记录和测量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天体的发现也并无特别,不过是使用更强有力的观测设备和研究手段的必然结果。

  记者:是什么吸引天文学家特别专注于太阳系大行星的发现?

  林清:天文学家对宇宙的一切都关注,并非仅仅专注于大行星的探索。行星物理学家对太阳系内各种新观测成果都感兴趣,因为每一个新研究成果都对人们深化认识太阳系的结构、组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发现一个新行星,和登陆火星、深度撞击等探索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的天文台在太阳系大行星的发现和确认过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林清:目前来说,中国的天文台在太阳系大行星的发现和确认过程中很难发挥作用,因为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天文台的观测设备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要发现这类暗弱的新天体难度很大。但由于现代天文学研究资料都是公开和共享的,中国天文学家可以使用国外的观测资料,对新天体性质、太阳系结构和演化进行研究,提出我们的科学见解。

  链接

  柯伊伯带:美国行星科学家柯伊伯上世纪30年代为解释彗星来源提出的天才预言,指海王星轨道之外很大一片区域内存在的小天体集合。

  “塞德娜”:一年多前,美国科学家在柯伊伯带中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体积略比冥王星小,当时也曾盛行“十大行星”之说。

  大小行星:英文中,有截然不同的“大行星”(Planet)和“小行星”(Asteroid)两个词汇,这才引发了新天体究竟归为“大行星”还是“小行星”的争议。我国对“大行星”和“小行星”没有严格定义。现在,许多大小介于大小行星之间的新天体被发现,给行星的定位造成了难题。事实上,“大行星”和“小行星”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是自身不发光、不发热,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华东新闻》 (2005年08月04日 第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 余荣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